337调查站

朕要做中兴之主不料成了亡国之君是什么电视剧

作者:337调查站2024-10-06 16:30:09

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监狱里成长的传奇皇帝是谁?

明朝末帝崇祯是怎样一个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
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崇祯皇帝,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
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周氏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皇太极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于北京。
虽然,大明王朝对满清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曾取得几次胜利,但却重挫了大明王朝的重装部队,以致最终无力打垮农民起义军;而农民起义军强渡黄河,连续发动的中原大战,更是大大削弱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李自成与皇太极的内外夹击,让明军腹背受敌,无疑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进程。
曾经强盛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而朝廷中的两党分庭抗礼,将要成为压垮大明王朝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临危受命的崇祯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决定诛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当时,少年登基的崇祯皇帝深感阉党之祸已经成为危及大明王朝的毒瘤。于是,即位伊始,他就是大力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也是崇祯皇帝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尽管决策已定,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露出声色,只是静观魏忠贤一伙人的行动,等待着清除魏忠贤的最佳时机。
以魏忠贤为首的明末阉党集团,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太监专权时代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纷纷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一些谄媚之臣到处不惜耗费数千万民脂民膏为他修建生祠。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面对崇祯皇帝临朝强势主政,魏忠贤不得不以守为攻。他采取了“柔性进攻”的方式,他像章鱼似的伸展开了巨大而柔软的触臂,想通过“温柔”的进攻,以便把崇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好色,难道只有崇祯皇帝不好色?魏忠贤采取用致命的美色催情诱惑作为征服崇祯的绝招。
就在崇祯登基之后的几天中,魏忠贤就送上了四个绝色美女在崇祯身边侍候。崇祯本来不想接受,但恐引起魏忠贤的疑心,便欣然接受了。这四个女子进宫后,崇祯皇帝就命人脱光她们的衣服,搜遍全身,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只见她们每人的裙带顶端里都佩有一颗米粒大小的香丸。这种香丸被人称之为“迷魂香”,异香扑鼻,让人迷醉。男人一闻到这异香,顿时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性欲。崇祯皇帝深知其害,立即命人销毁了这几颗迷魂香丸。
一天晚上,崇祯同大臣们议论朝政后,自己静坐休息一下。忽然间,他闻到飘过来的一股奇异的香味,他顿时感到一阵强烈的性欲冲动。他立即命人寻找香气的来源。他们找来找去,都没有发现有人焚烧香炉。最后,才发现有一个小太监躲在宫殿角落的夹壁中,手持一支点燃的“迷魂香”。经过审问,才知道他是魏忠贤派来的。这不由得让崇祯皇帝加快了清除阉党的步伐。
不久,崇祯皇帝便抓准时机清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捕治罪。在其自缢而死后,便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集团遭到了致命打击。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曾一度使大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令崇祯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清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却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以致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除了打击农民军和抵御满清入侵之外,不得不将更多的心力都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
为了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后,又重用了另一批太监,给予他们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太监又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太监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太监权力再次膨胀,朝野上下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断反省,曾四下“罪己诏”,以便缓和朝野上下日益加剧的矛盾。
对于崇祯皇帝拒绝女色的致命诱惑,就是一些野史上也能找到踪迹。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寝食难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崇祯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父亲田畹下江南挑选美女。田畹寻遍江南,最后强征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进京,准备将她献给崇祯皇帝。其时,陈圆圆的美名早己名动天下,她“每一登场,雪明花艳,独出冠时,观者魂断”。崇祯见了陈圆圆,也觉得名不虚传,与后宫嫔妃相比,别有风韵,更显惊艳。但是,这位大明的皇帝却没有“魂断”。
据《吴三桂演义》描述,田畹向崇祯献媚说:“此女雅善歌笙,并工诗画,超凡仙品。藩府不敢私有,特进诸皇上。”然而,崇祯却说:“此女诚佳人。但朕以国家多故,未尝一日开怀,故无及此。国丈老矣,请留殊色以娱暮年,可也。”可以想见,当此江山风雨飘摇之际,崇祯四下“罪己诏”,甚至减膳撤乐,怎么可能容许一名美冠天下的风尘女子入宫?就这样,崇祯皇帝再一次躲过美色的致命诱惑,但是,他却无法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灭亡。
虽然,崇祯皇帝期盼着自己能够中兴大明王朝,无奈前几朝积重难返,当时又值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蜂起,北方的满清又不断进攻辽东,觊觎关内,加上崇祯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使大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但是,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评价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可以说,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崇祯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正是崇祯一生的真实写照。
崇祯皇帝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是他依然逃脱不了亡国之君的命运。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满意请采纳

中兴之主唐宪宗:如何使大唐再延续了100多年?

通观唐代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唐宪宗。在对付藩镇割据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
唐宪宗名李纯,为唐顺宗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
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 *** 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即代理节度使)。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东、西川与山南西道)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
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
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
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 *** 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
据当时唐朝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积重难返,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
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土崩瓦解。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根深蒂固,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姓都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抱成一团,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
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
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皇帝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
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潸然泪下。
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濉@逖┮瓜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迕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搴罄幢蝗蚊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寰褪瞧渲幸桓觥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兵临城下,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安史之乱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
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岳飞被杀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仔细看完,到结尾你会拍案叫绝!!!
悬疑推理: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转)
因了刘兰芳的评书联播之赐,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前一阵教育部人们闲着没事儿干,或许是想学学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样儿,把岳飞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惹得网上网下纷纷声讨,岳大帅着实又红火了一把。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 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秦桧是个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秦桧的“莫须有” 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真实意思是想告诉韩世忠——岳飞有没有罪我也不清楚,反正也不是我想杀他。可是,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要是放在明朝,在崇贞年间,那皇帝杀大臣是家常便饭、袁崇涣、熊廷壁就是稀里糊涂被杀掉的。可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有个不滥杀大臣的光荣传统,而且那赵构也不是糊涂人,而是被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把江南半壁小河山治理得井井有条。如果赵构要杀岳飞,必然有非要杀他不可的理由。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把赵构被金兵俘虏了的老爸老哥接回来,这样赵构的位子就坐不稳了。但仔细看看历史,赵构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时候,他老爹徽宗已经死了好几年了。虽然还有个哥哥钦宗在,可是兄弟之间么,立嫡以贤,他老哥把江山治理得一踏糊涂,自己都给抓去了,还有什么“贤”可称?更何况老哥还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儿表忠心,说:你只要把我弄回去,我当个平头老百姓就知足了,绝不和你争天下。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反对议和,是铁杆主战派。能战方能言和,这个道理赵构不可能不懂,怎能单单为了和谈而自废武功?如果抗命私自出兵破坏和谈,那么杀了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岳飞已经乖乖地收兵回来交了军权。为什么还要杀他呢?当时和岳飞齐名的抗金明将韩世忠也是坚决主战的,赵构把他和岳飞一起召了回来,却只罢了岳飞的军权,而韩世忠仍然是高官厚禄,过着幸福的腐败生活。
赵构初识岳飞,是在他刚即位的时候,岳飞那时大概才是个连级干部。史书说,这时的岳飞曾上书数千言,“大略谓: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赵构不是胆子大的人,岳飞要他亲自随兵打仗,如何肯听?于是以非法越级打报告的罪名罢了他的官。于是岳飞只好投靠张所,从头干起。岳飞身先士卒,军纪严明,屡立战功。这赵构倒也是不念旧恶,绍兴三年秋,传他“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仍制置使,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皆隶焉。”封了岳飞个省军级干部,而且题字,发奖旗 “精忠”。有趣的是岳飞背有四个字是“尽忠报国”,“精忠,”与“尽忠”,怎么如此相似呢。
这样,赵构和岳飞的蜜月阶段就开始了。岳飞是当时军队高级将领中最年青的,赵构爱惜人材,破格提拔。
宋史载:绍兴四年,“兀术、刘豫合兵围庐州,帝手札命飞解围,提兵趋庐,伪齐已驱甲 骑五千逼城。飞张“岳”字旗与“精忠”旗,金兵一战而溃……” 赵构已经把岳飞看做自己的嫡系了,越过中央军委,自己亲自写命令,可见对他的信任程度多高了。岳飞也真给他挣面子,把金兵打了个稀里哗啦。
绍兴五年,“入觐,封母国夫人;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二十几岁就是候爵了,老妈也封了国夫人。这还不够,“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岳飞说眼睛有毛病,不想带兵了,赵构不但不许他辞职,而且加官进爵,几个月之中就由候爵提拔到公爵,可以说是少有的殊荣。就在这一年,赵构的老爹徽宗死在了金国的监狱里。
绍兴六年,“飞入觐,面陈:襄阳自收复后,未置监司,州县无以按察。帝从之,以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贤 否,许飞得自黜陟。”湖北的大小官员由岳飞随意安置。看来赵构是真信任岳飞,不怕岳飞乘机安插私人势力,更没有怀疑岳飞会造反。“居母忧,降制起复,飞扶榇还庐山,连表乞终丧,不许,
累诏趣起,乃就军。”呵呵,这是岳飞第二次想撂挑子不干了,老妈死了,要陪伴死人。赵构当然不愿意自己栽培的嫡系辞职,连着下诏书要他继续干革命。看来这赵构也是个急性子人,不是连下诏书,就是连下十二道金牌。
绍兴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 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 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从幸建康,以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谕德等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这一段更说明赵构和岳飞的私人关系极其融洽,声色犬马,可以无所不谈。“拜太尉”,封了个副总理级的官儿,和当年高俅的级别一样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就是说让下面的官员像服从自己一样服从岳飞,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岳飞和另一个元帅张浚拌了嘴,“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 庐母墓侧……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凡六日,飞趋朝待罪,帝尉遣之……帝大悦。”这是岳飞第三次要撂挑子,而且撂的有点儿毫无道理,和同僚吵架是常事,皇上有没有偏袒他,怎么能把抗金救国的大业置之不顾,辞职不干了呢?莫非岳飞此时受到什么重大打击了不成?
八年,“命诣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 让岳飞和皇太子建立亲密关系,看来赵构是准备以后让岳飞做托孤重臣了。不过这皇太子也不是赵构亲生,而是个养子。赵构或许也有个什么阳萎之类的不育症。有这类症状的人大多都有些心理不正常,岳飞以后的日子怕也难过。
九年,“以复河南,大赦……授开府仪同三司,飞力辞,……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乃受。”继续加官进爵,兼任首都的市长。
十年,“金人攻拱、亳,告急,命飞驰援,飞遣张宪、姚政赴之。帝赐札曰:设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遥度。”这就是说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把大权都交给你了。可见此时赵构对岳飞还是高度信任的。但是,这距离赵构杀岳飞只有一年的时间了。由高度信任到非杀他不可,肯定是什么重大事情在这一年之间发生了。
其实赵构本是个多疑之人,就是在给岳飞加官进爵的时候也不忘试探。当岳飞屯田的时候,“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想看看岳飞的反应。岳飞是个极聪明的人,“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把曹操大骂了一顿,以证明自己不会做曹操,通过了赵构的测试。 不过,岳飞也不是非常会来事儿的人。想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剪攻打 楚国,王剪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剪笑着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就是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 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偏偏岳飞在小节上无可挑剔,不贪财,不好色,家里没有小老婆。有个叫吴 送美女给岳飞,也被岳飞退回去了。年轻时好酒, 皇上劝他一次,就滴酒不沾了。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也不要,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还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可是你岳飞是武将啊,不怕死是可贵的革命品质,可是怎么能也不爱钱呢?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再不贪财,那你图得是什么呢?没有缺点的人是可怕的,所以赵构大概也是心里怕怕。
岳飞还有个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举众来归。其所揭旗以“岳”为号……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党和国家的军队,要叫也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自古皇帝们的心是相通的,赵构对此必然是极不高兴。
不过,心里不高兴归不高兴,这点儿事也绝不足以让赵构下决心杀岳飞。那么,从绍兴十年到绍兴十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中国历史朝代之中,宋朝的天下是来得最容易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个没有贼心也没有贼胆的武官,但是人缘极好,大概是个周恩来一类的人物。忽然,消息传来,皇帝柴世荣死了,只留下一对孤儿寡妇。当时广大革命官兵们就琢磨了,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孤儿寡妇掌了大权,肯定要安插自己的亲信,把我们赶到牛棚里去好给新官员们腾位子。干脆,我们推举赵大哥当皇帝算了。于是被灌得醉醺醺的赵匡胤一睁眼,发现自己怎么穿上皇帝的衣服了?黄袍加身啊,这贼船一上就没法下来了,最后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就索性夺了老柴家的天下。赵大哥的皇帝来得这么容易,越想越害怕,如果别人也学着玩这么一手,我的江山不是就又没有了?于是把能征惯战的老哥们儿都请来喝酒。酒过三巡,老赵放声大哭。哥们儿几个奇怪呀,就过来问。老赵抹着眼泪说,如果你们哪天也想黄袍加身,那么我杀你们也不是,不杀你们也不行,不如我多给你们点儿钱,你们回老家腐败去,你们舒服了,我也放心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老军头儿们都退休当大地主去了,不用担心他们造反。可是外族一打进来就傻眼了,你那些能打仗的人都退休了么。所以宋朝内忧不多,外患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辽,西夏,到金,蒙古,反正是谁都能欺负老赵家一鼻子。
赵构的皇帝也来得容易,但是有点儿不名正言顺。他本是宋徽宗第九子,老妈的地位不高,本人的资质也平平。本来无论是立嫡、立长、立贤,都轮不到他头上。再加上老爹大概也不怎么待见他,所以才派他出使金国,别的孩子都舍不得送去当人质,只舍得他。谁知道事情有变,金兵打了过来,老爹老哥被金兵虏走了,赵构从金营里逃出来跑到了江南,大臣们
才拥立了他当了皇帝。毕竟他是大家能找得到的唯一皇子么。
估计赵构心里一直有个“得位不正”的情节,老爹徽宗是 个处处留情的花心大萝卜,自己知道的兄弟已经是不少,秘密的私生子兄弟怕是更多,如果哪天哪个兄弟拿着老爹的遗诏来逼自己让皇帝的位子,岂不就是折子大了?赵构发愁啊,四处收集老爹的秘闻,倒养成了一种独特的爱好,很爱读宋朝的革命家史。他爷爷和太爷爷的传记《重修神宗实录》和《重修
哲宗实录》,就是他在位的时候,由赵鼎分别在绍兴五年和绍兴八年完成的。
然而,老赵家的历史和岳飞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看看岳飞之死前后几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二月,命修《徽宗实录》”。想来那赵荣带回来了些赵构老爸徽宗的遗物什么的,使得赵构忽然想起来要给老爸修改传记了。不过,徽宗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小资皇帝,除了书画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那么着急给他写传记做什么?莫非是听到了什么蛛丝马迹,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于是赵构也不继续让赵鼎来写党史了,而是该派自己信得过、口头子又严实的秦桧来编写。
绍兴十年,“夏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入觐。壬辰,以世忠、俊并为枢密使,飞枢密副使,五月遣张俊、岳飞于楚州巡视边防。”朝见皇帝以后,这抗金三大元帅之中韩世忠、张俊进了中央政治局,而岳飞只混了个候补,看来赵构和岳飞的关系开始冷却了。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桧少保。命张俊复如镇江措置军务,留岳飞行在。飞以累奉诏班师”。秦桧笔杆子确实厉害,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党史的艰巨任务。同时肯定还递交了一本厚厚的、不能让别人看到的内部文件,包括许多皇家机密。赵构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害怕,反正给党史写作班子每人提升一级。几天之后,就有了赵构连下12道金牌逼迫岳飞回都的事。
岳飞一回来,马上就倒了霉:“八月甲戌,罢岳飞……九月癸卯,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冬十月,戊寅,诏修玉牒。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
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岳飞七月回军,八月就丢了官儿,九月有人报告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和爱将张宪阴谋造反,十月赵构下令修改玉碟,就是皇家的家谱,紧接着就把岳飞下到了监狱里。
这一段时间表很有意思:为什么赵构一见了秦桧修改的《徽宗实录》就马上下金牌召岳飞回军?把岳飞下到了大狱里,紧接着就要修改玉碟?莫非岳飞和皇家有什么牵连不成?
岳飞被捕以后,赵构最初派何铸审讯。“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岳飞把衣服一撕,露出身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马上就明白岳飞是冤枉的了。这一段也很奇怪,身上刺字在那年头儿是很流行的,当法官的,总不能认为身上刺个“忠”字就是忠臣吧?这里的真实过程应该是岳飞向何铸说了什么高度机密,或出示了什么极有说服力的证据,才使得何铸认为岳飞无辜。但是赵构已经将这些关键从史书中删去,读到才令人觉得这里费解。
赵构听何铸一说,又惊又怕,大秘密可不能传出去,先恐吓何铸一番,罢了他的官,然后就命令秦桧马上把岳飞干掉,杀人灭口。秦桧曾经建议让岳飞和张宪当堂对质,以显示自己依法判案。但是赵构却说:“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意思就是说:咱俩都知道老岳造反证据是假的,你还瞎追证什么?万一他把那大秘密一喊,一旦传出去,就天下大乱了。什么也别问了,赶快杀人灭口吧。
“十二月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这导致岳飞掉了脑袋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要造反的人,一定得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儿,更重要的是得有贼能耐。如果没有哪份儿能耐,只是瞎叫唤造反,压根儿没人正眼儿夹你。李逵倒是叫着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可是受了招安以后,朝廷只想杀他的宋大哥,根本不惜得杀他。反而是宋大哥把李逵毒死了。这能力也有虚的,有实的。一如下围棋的外势和实地。三国年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始君与操耳。”也就是说:这年头儿上,真有能力造反的,也就是咱们哥俩了。刘备当时在曹操帐中寄人篱下,几乎没有兵,将也只有关羽和张飞二人,实力弱得连个占山为王的土匪都不如。可是刘备有两项特殊能力,把外势张得极足:一是皇叔的身分,而且有皇帝颁发的亲戚证书,如果皇帝被推翻了,他可以算八杆子之内的皇位继承人呢;二是人气旺盛,愿意追随他的人相当多。这两项虚力一旦加上实力可就不得了了,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听刘备得了荆州,吓得手里的笔都握不住了。
赵构手下的三大元帅,韩世忠、张俊、岳飞手下都有十来万人马,如果造反谁都能折腾一气。可是在那个讲究忠孝的年头儿,无缘无故起兵反皇上,肯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不过如果某元帅拿到一份类似先皇遗诏什么的东西来抢他的皇位,形势就完全变了,因为赵构的皇帝是自己封的,没有老爹的命令,底气不足啊。特别是岳飞,年纪最轻,人气最旺,打起仗来也就勇悍,“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岳飞可千万别牵扯进去,”,赵构大概也是一边调研党史一边祷告。当然岳飞家的历史也要调研一番。
岳飞身边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姚氏,一个是他的老婆李娃。李娃比岳飞还大两岁,汤阴县志上说她日夜协助岳飞布置军事,安抚家属,“部下军事有谋叛者,李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会诸将于门,立命捕斩叛者,一军肃然。这一段就有点儿奇怪了,听说有人要叛变,把他抓起来,怎么也应该交给你老公审一下么,怎么自做主张立刻就把他一刀砍了呢?莫非也有什么事要杀人灭口不成?
岳飞的母亲姚氏也有奇怪的地方。“岳”字在北方许多地方读做“药”的音。姓姚的嫁了姓药的,也蛮巧的。再看看宋史上岳飞出世一段:“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说岳飞才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河发大水了,一家人都被淹死了,只有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缸里,才逃到了岸上。看了这段,不但当时的人奇怪,我们现在人也一样奇怪:月子里的女人身体是最虚弱的,特别是姚氏,生岳飞的时候已经30多了岁,高龄产妇,又是第一胎,怕是连挣扎的力气都没
有剩多少了,怎么会大水把别人都淹了,只有她,还抱个孩子逃了出来?就算是在别人帮助下勉强跳进了水缸里吧,我们知道水缸那个玩艺儿,底面积小,重心高,有一点儿风浪就翻个儿了,怎么能载着她母子俩从黄河的大水里逃出来呢?这里八成是岳母姚氏在撒谎。可
是她为什么要说谎呢?
岳飞背上有四个大字:尽忠报国,野史说是岳母所刺,因为她太爱国了。当过妈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野史是瞎编。去医院打针的地方看看,尽是孩子还没怎么样呢,老妈先是眼泪汪汪了。要当妈的拿大针往孩子身上扎出个政治口号?恐怕连后妈都下不去手。特别是在古时候,技术落后,没有什么消毒措施,用针刺出血来再往上面抹墨汁儿,要是来个什么感染,破伤风一类的,孩子的小命儿就断送了。而且尽忠报国这四个字,除了忠字外,在那年头儿都只能刺繁体字,笔划相当烦琐,简体字要800年以后才能施行呢,要当妈的刺一两针或许还行,一咬牙一闭眼了。刺上几百下写四十多笔划?怕只有发了狂的老妈才行。
女人和男人不同,她们可以为爱情发狂,为孩子发狂,但是为政治发狂的却极少,不过女人为了爱情,或者怕日后认不出孩子来,在孩子身上留个记号倒是可能,唐三藏的老妈不是就一狠心咬掉了他的脚指头,为了以后好相认么。但是,岳飞离家已经是大人了,再变也变不到哪里去了,而且老妈的相貌不会怎么变么,还怕什么以后失散了认不出来呢?为什么
还要给他身上刻字留记号呢?答案大概是:希望日后如果岳飞见到他老爹时,能父子相认。
或许会有人说:不对呀,史书上说岳飞他老爹岳和被大水冲走了。呵呵,这是岳母姚氏自己说的,没有见到尸体是不是?为什么在岳飞背上留尽忠报国这几个字呢?最合理的解释是:岳飞父母在定情的时候,男方留给女方的定情之物就是一块玉佩,上面刻了四个镂空大字:尽忠报国。岳母为了以后他父亲能认出他来,把那玉佩烧红了,往他背上一按,“呲啦”一声,四个字就烙上了。岳飞疼得直哆嗦,二级烧伤啊。岳母则心疼得大哭,说:儿啊,你尽忠报国吧。
那么,岳飞的老爹究竟是什么人呢?宋史上只有寥寥几字:“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只说他老爹是个农民,忠厚老实的农民。我们知道岳飞的字写得很漂亮,诗词也颇有功底,绝对不像那些附庸风雅的军阀们。正史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野史说岳飞是地主家的佃户,没有读过多少书。农民子弟,又没有读过什么书,成为武将也不奇怪,可是诗词书法的成就哪里来的?只能是老妈教的。能教出这等孩子来,姚氏肯定是诗书家族出身,在那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怎么会嫁了个普通农民岳和?
前面说过了,法官何铸一见到岳飞背上的四个字大惊,就认为他是无辜的,没有造反。如果那四个字是玉佩烙上的,而且何铸见过那块玉佩,认识岳飞的老爹,事情就容易解释多了。可是何铸怎么会认识一个普通农民岳和呢?就是认识岳和,也不能保证岳和的儿子不可能造反是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那岳和根本不是农民,而是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岳飞则是赵构的同父异母哥哥。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和赵构有同等的皇位继承权,而且才干和人望都在赵构之上,赵构才非杀岳飞不可。就算岳飞无心暂时造反,如果牛皋张宪等人也给他玩一手黄袍加身,再用解放北中国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来开导他,那岳飞骑虎难下,就像老祖宗赵匡胤一样,不反也得反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才不愿意公开审理,要保密。自古皇帝杀大臣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杀兄弟就不一样了。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杀弟,清朝雍正杀兄囚弟, 一直落下骂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赵构杀了岳飞和岳云后心里有愧,尽管谋反本来应该全家抄斩,可是赵构才饶了岳飞的老婆和其它四个儿子,仅仅是流放。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秦桧才觉得罪名难下,糊里糊涂地说了个“莫须有”,怕万一定了什么罪名,下面拍马屁的顺杆子爬,把岳飞的祖宗都骂了,那可就骂得是皇帝的祖宗了。
正因为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何铸见了烙字才大惊,估计他以前见过这玉佩,或者在皇家内库的帐本子上见过画样子。岳飞既然是皇子,要造反就绝不会交出兵权。既然交了兵权就说明无意造反。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而且那块尽忠报国的玉佩就是皇家之物,赵构听了何铸的报告才会大惊,罢了何铸的官儿。看来徽宗可能有一批专门泡妞用的玉佩,刻的分别是什么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一类的话。岳飞老妈得到的是“尽忠报国”那块,而赵构老妈拿的那块写得是“精忠报国”,后来又给了赵构。赵构文化底子不厚,把“精忠”这两个字又提给岳飞
的大旗上去了。
正因为岳飞是赵构的哥哥,岳母姚氏才要千方百计隐瞒他的来历。当岳飞部下有人得知这个秘密以后,岳飞的老婆才会不经审讯,马上将该人杀掉灭口。
那么,皇子岳飞怎么会流落到汤阴县去呢?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宋徽宗的时候,皇宫里有个姓姚的宫女,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怀上了皇帝的孩子。那年头儿,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洁,皇帝和那个女人睡过觉都会被太监登记在皇帝的起居录上。怀孕的宫女也会被在皇家家谱“玉碟”上记载一笔。那宋徽宗是个风流人儿,一夜情之后给姚氏留下了一块写着“尽忠报国”的玉佩。
宋朝时期,朝廷滥杀大臣的事情很少发生,但是宫廷之内后妃争宠却是时时有之。有名的“狸猫换太子”就是宋朝的故事,说宋真宗无子,李刘二妃同时怀孕,真宗下诏:先生皇子者受封为后。刘妃本是假怀孕,于是收买了太监,在李妃产后以剥了皮狸猫换下孩子,把孩子说是自己生的,然后诬告李妃生下妖物。宋真宗一怒将李妃打入冷宫,直到二十年后为包公发现,把她带回京城,并设计使她母子相认。 姚氏怀了皇子以后,就有个没有孩子的妃子来找她谈判,说你生下孩子以后过继给我吧,我保你以后过好日子。如果不同意,嘿嘿,你娘俩儿都吃不了兜着走。姚氏又怕又气,搞不好那女人也会抢了我的儿子再把我干掉。尽管嘴上不得不连连答应,她心里却在想别的主意。
“崇宁元年十二月……出宫女七十六人”。正好那年年底皇上要放一批宫女出宫。姚氏听说了要放宫女的消息,就用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买通了太监,混在那些宫女里面,出了皇城。姚氏那时已经有七个月左右的身孕,好在是冬天,衣服穿得多,别人也不容易看出来。逃
出开封府,姚氏怕那妃子派人来追,也不敢和娘家联络,偷偷住在个小店里。崇宁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了岳飞。岳飞将近满月的时候,姚氏发现有可疑的人在附近出没,急忙带了岳飞向北面逃跑。跑到黄河边上的汤阴县,正碰上发大水,过不去了。有好心人过来问,于是姚氏才编了个坐在水缸里逃难的神话。问她的孩子姓什么,她随口就答:“姓姚”,又觉得不
对劲儿,才又改说“姓岳(药)”。
姚氏把岳飞带大,给他取名叫“飞”。飞者非也,就是说他本来不姓岳。到了宣和年间,岳飞要去投军,对姚氏说:娘,宣和皇帝要召兵了,我想去报名。报名要填家庭成员,我爹叫什么名字?姚氏刚要说:宣和皇帝,才说了宣和两个字,忽然觉得不对,才改口说:岳和,你爹叫岳和。
想到儿子投军以后就有可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皇帝丈夫了,姚氏热血沸腾,要岳飞解开衣服,自己把那块玉佩烧红了,往岳飞背上一拍,印下“尽忠报国”四个字,还嘱咐岳飞,以后见了皇帝,一定要让皇帝看看你的这四个字。岳飞嘴上答应着,心里也是一头子雾水:我在皇帝面脱前光膀子干嘛?
后来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

赵构的历史评价

赵构一生中对国家有用的政治建树不多,被历史以及后人记住的只有不战而退,冤杀忠臣等负面评论。
但赵构又不是亡国之君,仅以此就否定他所有的价值,也未免有失偏颇,一起来看看后人都是怎么评价他的吧。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
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呼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康王入,毅然请行,曰:“敌必欲亲王出质,臣为宗社大计,岂应辞避!”钦宗立,改元靖康,人拆其字,谓“十二月立康王”也资性郎悟,好学强记,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是日,定议航海避敌。执政请每舟载六十卫士,人不得过两口,卫士皆曰:“我有父母,有妻子,不知两者如何去留?”……卫士张宝等百余人遮道,问以欲乘海舟何往,因出语不逊……帝密谕宰执曰:“此辈欲沮大事,朕今夕伏中军甲士五百人于后苑,卿等翼日率中军入朝,捕为首者诛之。”……帝自便殿御介胄,引伏兵出,弯弓手发二矢,中二人,坠于屋下。其众骇惧,悉就擒。
内侍有言:“讲读官某人,敷陈甚善,臣今拟奖谕诏书以进。”帝曰:“此当出自朕意。若降诏书,自有学士,尔等小臣,岂宜如此!是后不许妄言!”
帝谕辅臣曰:“朕每退朝,押班以下奏事,亦正衣冠,再坐而听,未尝与之款昵。又性不喜与妇人久处,多坐殿旁小合,笔砚外不设长物,静思军国大事,或阅疏章。宫人有来奏事者,亦出合子处分毕而后入,每日如是。
帝谕大臣曰:“朕省阅天下事,日有常度,每退朝,阅群臣及四方章奏,稍暇即读书史,至申时而常程皆毕,乃习射,晚则复览投匦封事,日日如是也。”
帝曰:“朕尝夜观天象,见荧惑星次稍差,食素已二十余日,须俟复行轨道,当复常膳。”
刘光世以枯秸生穗为瑞,奏之。帝曰:“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朕在籓邸时,梁间有芝草,府官皆欲上闻,朕手自碎之,不欲生此奇怪事。”辅臣叹服。
吕颐浩言:“近至天竺祈晴,今雨少霁,可以上宽圣虑。”帝曰:“朕宫中亦自育蚕,此不惟可候岁事,亦欲知女工艰难,事事质验。
帝曰:“昨韩世忠进一马,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所敢乘。朕答以九重之中,未尝出入,何所用之,卿可自留为战备。”
帝曰:“艺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闵。朕若不取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大理国请入贡且卖马,帝谕大臣曰:“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朱胜非曰:“异时广西奏大理入贡,事可为鉴。”帝曰:“遐方异域,何由得实!彼云进奉,实利贾贩。第令帅臣、边将偿其马直,当价则马当继至,庶可增诸将骑兵,不为无益也。”《续资治通鉴》
关于赵构,历代倾向于定位为昏庸之主。
不过,北宋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当赵构南渡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他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人员防守住了淮河、长江,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
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赵构和明末的崇祯皇帝做个对比,为什么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
原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教授认为宋高宗在对金关系上,他坚持与金议和,不惜纳贡称臣、杀害岳飞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领。
但他有时也曾指挥、组织过宋军抗击入侵的金军。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国号和正朔,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完全“卖国”的程度.不能称之为“卖国贼”同时,他在内政建设上,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从而保证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因此他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
总之,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陆游曾说:“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取舍,至若禊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他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
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这种以权贵的好恶而人为左右书体盛衰,影响了南宋书法的发展,但宋高宗对南宋书坛的贡献还是不能抹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