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人在高峰时容易被攀龙附凤者所迷,原因何在

作者:337调查站2024-10-26 07:23:06

《我本将心向明月》全诗赏析是什么?

【“我本将心向明月”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全诗赏析是】: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据《南词叙录》透露,《赵贞女蔡二郎》原本的情节是揭发蔡伯喈一旦飞黄腾达后就背亲弃妇,停妻再娶。后来赵贞女上京寻夫,伯喈竟丧尽天良,马踩赵氏,结果他自己遭到惩罚,被暴雷震死。正如京剧的《小上坟》“啰啰腔”唱词所说:“贤慧的五娘遭马蹦,到后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整个剧情与《王魁》和《张协状元》相似,都是鞭挞封建士子负心忘本的卑劣行径的。但高明把《赵贞女》改编为《琵琶记》时,把蔡伯喈写成了正面人物,颂扬他是全忠全孝的典型,并且把悲剧的结局改成了大团圆。
《琵琶记》剧中说蔡伯喈原是孝子,同赵五娘结婚后感情很好。戏剧矛盾的原因是:他本来不肯上京应试,而父亲不从;他考中状元后,牛府招之为婿,他辞婚,而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而皇上又不从。这就是所谓“三不从”或“三被强”,证明“背亲弃妇”是被迫造成的,责任不在蔡伯喈,这便是为蔡伯喈卫护的主要关目。剧中另一条线索是写蔡伯喈入京后家乡陈留郡遇到了严重的灾荒,赵五娘极其艰难地维持一家的生计,蔡婆和蔡公在饥饿中死去后,赵五娘一路弹唱琵琶词行乞,到京师寻找丈夫。由于牛小姐的贤惠大度,终于使赵五娘和蔡伯喈团圆,并得到了朝廷的旌表。高明的创作意旨很明显是借此宣扬封建道德,他在剧本开场的《水调歌头》词中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不过,在指出其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还应看到剧中存在着民主性的精华,主要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劳动妇女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剧中通过赵五娘的悲惨遭遇,谴责了科举制度的蠹害人心,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反映了农村遭灾后的惨象,抨击了官吏鱼肉乡民的暴行,突出了元代末年的社会矛盾。
《琵琶记》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琵琶记》全文翻译】:
入朝为田宿舍,晚上登上天子堂。
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愤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愤图强。
如果不经住冬天那刺骨的严寒,梅花不会有扑鼻的香气。
寒窗苦读了十年,没有人知道你的辛苦,等到你考中状元,全天下的人都开始崇拜你。
本来把心全部奉献给了明月,可是明月并不在意,却独独照耀那没有直觉的沟渠。
【《琵琶记》原文】:
《琵琶记》
元代·高明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内容梗概】:
《琵琶记》讲述的是东汉时期故事。书生蔡伯喈离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经年不归,造成家庭悲剧,最终光宗耀祖的故事。陈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赵五娘,新婚两月,夫妻和顺相敬,蔡的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全家花下酌酒,为亲祝寿。
不久,朝廷黄榜招贤,郡县把蔡伯喈申报上司。伯喈以双亲年迈不能远离为由,坚决拒绝。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愿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认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硬逼着伯喈赴试。邻居张广才也一力赞成,且答应照顾蔡家。伯喈万般无奈,只得打点上京。
伯喈一举及第,登上状元,官拜议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辞官,不料牛丞相此时却奉旨招伯喈为婿,伯喈以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予以拒绝,一并辞婚。牛相非常恼怒,奏明朝廷,圣旨不准伯喈辞官辞婚。伯喈只得与牛小姐成婚。
伯喈走后,赵五娘于家中尽心竭力地待奉公婆。当时陈留逢上饥荒之年,生活艰难,蔡家陷入困苦之中。蔡母埋怨蔡父不该逼伯喈上京考试,二人终日争吵。五娘从中百般劝解,并典卖钗簪首饰,换粮米养活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糠挨饿,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济粮,又被恶霸里正抢去。
五娘躲在厨房吃糠的行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们以为她在背地里偷吃好东西。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闯入厨室,抢过五娘的饭食察看,才知道媳妇吃的是糠。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后悔不该让伯喈上京。不久,蔡父罹病,临终之前,对儿媳妇赵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并留下拄杖一根给广才,嘱其等伯喈归来,打他出家门。蔡父死时,因无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典卖,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后画出公婆遗像,身背琵琶,一路弹唱行孝曲子,进京寻夫。
蔡伯喈在牛府弹琴抒愁,因为心意烦乱而时时出错。他思念父母妻子,托人往家乡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却是骗子,信没有捎出去。中秋之夜,与牛氏在花园中赏月,月色皎洁,牛氏心情畅快,伯喈见月伤心,思念家人。牛氏窥探到伯喈的心事,于是劝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回陈留探亲。牛丞相考虑再三,决定到陈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赵五娘只身到京城,适逢弥陀寺做佛会,便去追荐公婆。在寺门前她展挂公婆遗像卖唱。此时伯喈也前来佛寺祈祷父母来京一路平安。伯喈随从因五娘卖唱碍事,赶走五娘,伯喈将父母遗像带回府。五娘寻遗像到牛府,与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诉衷肠,说出原委,才知道“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与伯喈相见,彼此细说别后的情况,伯喈痛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文章误我,我误妻房”。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回陈留守墓。张广才也知道伯喈事出无奈,原谅了他。全剧结尾是:牛丞相奉诏书到陈留,旌表蔡氏一门。 【作者简介】:
高明(约1307年—约1371年),元代戏曲作家。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之为高东嘉。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从名儒黄溍游。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阃幕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为官清廉, 官声颇佳。晚年隐居于宁波城东的栎社,以词曲自娱。相传明初朱元璋慕其名,遣使征召,他“佯狂不出”,不久病卒。代表作为南戏《琵琶记》。诗文集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已佚。近人冒广生曾辑其诗四十九首,词一首,刊于《永嘉诗人祠堂丛刻》。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琵琶记》所叙述的有关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到了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余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划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创作时间
高明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处州录事、绍兴路判官、庆元路推官等。后辞官隐居于宁波城南二十里的栎社,寓居于沈氏楼中,闭门谢客,埋头于诗词戏曲的创作。《琵琶记》即创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二十五年(1365年)之间。
《琵琶记》就戏剧文体来说是属于宋元南戏的范畴,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专名。它最初起源于南方的温州地区,原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据明人祝枝山《猥谈》记载道:“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徐文长的《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南戏发源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之后,经历南宋前期的酝酸,至光宗时(1190—1194年)盛行起来,这符合于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规律。
故事来源
《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即《赵贞女蔡二郎》),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据记载,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早在南宋前期,以蔡二郎为题材的民间文艺已广泛传唱于城乡各地。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但改变了原故事中蔡伯喈背亲弃妇的形象。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表达主题】: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此剧叙写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后世影响】:
《琵琶记》所叙写的,确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在这方面,《琵琶记》产生过一些消极的作用。但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却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琵琶记》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作品。高则诚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作家。他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似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把它称为“南戏之祖”。
《南词叙录》记载:“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可见《琵琶记》的影响和作者声名之盛。
《琵琶记》自问世以来,流播六百余年,一直颇受世人的关注。明清时期,不仅市井百姓户诵家传,被目为“《女通鉴》” ,而且名公士子的戏曲论著中亦常以为话题。在传承过程中,《琵琶记》为同时或后期的许多剧种所改编,传播形式多样。如昆曲《琵琶记》、越剧《琵琶记》、豫剧《琵琶记》、川剧《琵琶记》、京剧《赵五娘》、淮剧《赵五娘》等,均由高明《琵琶记》改编而成。它还被译为法文、日文,传播国外。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在北京召开关于评价、整理《琵琶记》的讨论会。 【作品评价】:
明代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近代人杂剧以王实甫之《西厢记》,戏文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明代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
清初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闻则诚填词,夜案烧双烛,填至《吃糠》一出,句云‘糠和米本一处飞’,双烛花交为一,洵异事也。”
清代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琵琶》为南曲之宗,《西厢》乃北调之祖,调高辞美,各极其妙。”

跪求《沈约传》的翻译啊,高手帮帮忙啊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祖父沈林子是南
翅塞征虏将军。父亲逸垄曾任2匡直太守。选坠在
元嘉末年被诛杀,幼小的沈约为免遭迫害而东躲
西藏,逢大赦,才免于流亡。此后,他长期流寓
他乡,遇着孤苦贫困的生活,但他笃志好学,昼
夜勤学不倦。母亲担心他劳累成疾,常常减少灯
油熄灭灯火,使他早睡。然而,沈约就白天读
书,夜间默诵,终于博览了群书,写得一手好文
章。
逸饱刚开始时担任奉朝请。远堡基兴塞听说
他有才华,非常赏识他;蔡兴宗任郢州刺史时,
引选面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墓璺宗常对他
的儿子们说:“沈记室的操行可为人师表,你们
应当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又请
选面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带压酉县令。蔡兴宗死
后,选面开始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
军,并兼记室。入为尚书度支郎。
查初,逸面为征虏记室,带塞荡令,所事奉
的是蛮塞塞立王。太子入居束宫,选够任步兵校
尉,掌管东宫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逭
时太子宫中才能之士很多,而沈约特别受到亲近
信任,每天早晨入宫拜见太子,到曰影西斜才出
来。当时王侯到东宫参见太子,有的还不能获准
入内,这垫常说起此事。太子说:“我一贯懒得
早起,这是你所知道的,平时听了你的谈论后,
才使我忘了睡觉。你要我早起的话,可经常早点
入宫来见我。”迁太子家令,之后以本官兼著作
郎,迁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
郎。当时竟陵王也在招贤纳士,沈约和兰陵萧
琛、琅邪王融、陈郡谢跳、南乡范云、乐安任防
等人都交游于竟陵王府,当世都称道竟陵王有知
人之明。不久兼尚书左丞,接着又为御史中丞,
转车骑长史。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
军、束阳太守。齐明帝即位,沈约进号辅国将
军,征为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明帝崩,朝政
归宰相,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定遣韶。迁左卫
将军,不久加通直散骑常侍。永元二年,因家母
年老上书请求解除职务,改授冠军将军、司徒左
长史,进号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当初,高祖在竟陵王西邸时,和沈约有故
交。建康城被攻克后,引沈约为骠骑司马,担任
将军如故。逭时高祖勋业成就,登基称帝已是天
意所指民心所向。沈约曾向高祖提出这个问题,
高祖默然不应。另一天,沈约又向高祖进言说:
“如今与古代不同了,不可以期望人人都能保持
着淳朴之风。士大夫们无不攀龙附凤,都想能够
得到尺寸之功,以保福禄。现在连小孩牧童都知
道齐的气敷已尽,大家都说明公您应当取而代
之。况且无论天文人事,都显示国运变化的征
兆,束昏侯永元以来,尤其明显。谶语说‘行中
水,作天子,,这又分明有所记录。天意不可违
抗,人心不可失去,假如天道安排如此,您即使
想要谦逊礼让,而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高祖
说:“我正在考虑此事。”沈约又说:“明公当初
起兵于樊城、沔水之间时,才应有所考虑。如今
帝王基业已经就绪,还考虑什么呢?昔日周武王
讨伐商纣,刚进入朝歌人们便称他为吾君,武王
不违背人们的意愿,也没有什么需要考虑的。明
公自从到京都建康,气敷已定,跟周武王相比只
是早晚不同而已。如果不早定大业,延误天人之
望,若有一人提出异议,就会有损于您的威德。
况且人非金石,时事难测。难道就仅仅把建安郡
公的封爵留给子孙后代吗?如果天子回到都城,
公卿们各得其位,那么君臣之间的名分已经定
了,他们就不会再有什么异心。于是国君圣明,
居位于上,大臣忠心,尽职于下,怎么还会有人
再同您一起作反贼呢?”高祖认为很对。沈约告
退后,高祖又召见范云询问他的看法,范云的回
答舆沈约大致相同。高祖说:“智者所见竟如此
不谋而合,卿明早同沈休文再来。”范云辞出后
将高祖的话告诉沈约,沈约说:“先生一定要等
我。”范云应诺。第二天,沈约却先到而入,高
祖命他草拟阗于受命登基的韶书。沈约就从怀中
取出预先已准备好的韶书和各方面人选名单,高
祖没有什么改动。不一会儿,范云从外面来了,
到殿门口不能入内,只好在寿光阁外徘徊,嘴中
不停地发出表示奇怪的“咄咄”声。沈约出来,
范云问:“结果如何?”沈约举手向左,表示大事
已定,范云笑着说:“不负所望。”过了一会儿,
高祖召见范云,对他说:“我生平舆沈休文相处,
不觉他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今日见其才智纵
横,可谓贤明卓识。”范云说:“明公今El才了解
沈约,和沈约今日才了解明公一样。”高祖说:
“我起兵至今已三年了,功臣诸将都确有功劳,
然而能使我成就帝业的乃是你们二位。”
梁国建立,沈约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
右仆射。高祖受禅登基,任沈约为尚书仆射,受
封建昌县侯,食邑一千户,任常侍如故。又封拜
沈约母亲谢氏为建昌国太夫人。奉策命之日,右
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都来道贺,朝野上下都认为
沈约无比荣耀。不久迁尚书左仆射,任常侍如
故。不久又兼领军,加侍中。天监二年,沈约母
亲去世,高祖亲临吊丧,因沈约年事已高,不宜
因母丧而影响健康,高祖遣中书舍人前去拦止客
人,劝他节哀。起任沈约为镇军将军、丹阳尹,
置佐史。服丧期满,迁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
子詹事,扬州大中正,以尚书八条事上奏皇上,
迁尚书令,担任侍中、詹事、中正如故。累次进
表辞让,改授尚书左仆射、领中书令、前将军,
置佐史,任侍中如故。不久迁任尚书令,领太子
少傅。天监九年,转左光禄大夫,任侍中、少傅
如故,赐给鼓吹乐队一部。
起初,沈约久居宰相之职,常向往三公之
位,时论也都认为他宜居此位,但高祖始终没有
同意,沈约于是请求外出任职,皇上也不允许。
沈约舆徐勉素来友善,就写信向徐勉陈述自己的
心情,他说:“我幼年孤苦,周围又没有可以依
靠的亲属,往事即将成为过去,平日裹早晚被辛
劳的政务所困扰,虽担任的仅是劳碌奔波的卑微
官职,但并非是谋己之私利,只希望能得到微薄
的禄秩,让我束归乡里。过了十年,方愧任襄阳
县令,不论从公私哪方面说,都不是我所能胜任
的,可是还要依靠别人的帮助,不得不艰难地步
入仕途。齐永明末年,出任束阳太守,心裹已经
知止知足了;而齐建武初年,世道乖戾,动荡不
安,一离开家乡就一直不得回返,行事极其艰难
不易。到了齐末昏君当朝时,国家令出多门,我
因此而打算退隐江湖,大概是可以的吧,当时还
请您代向徐令表露过自己的心情,想来您还未忘
记。如今王道兴起,躬逢盛世,往日的志向和心
愿,复又成了失误。现在开国伊始,往后敬神之
祀将周而复始,而我请求辞官家居,皇上恩遇不
予允许,如果真的不能弘扬德化,使朝廷的政治
发扬光大,那就要讨寻文册簿籍,议论时政的同
异。自从年初以来,病情加重使我更加担忧,大
概由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劳役过度,必将凋敝
穷竭,走向人生之暮年,也必定会牵制人的行为
举止,只好尽力多干点事情了。我现在从外表看
来,还像是完整之人,而人的容貌舆体力已是不
相统辖了。常常需要对自己进行约束,才可勉强
办点事情。而解衣往床上一卧,四肢与身体却不
再相关联。经常上身发热下肢发冷,一天比一天
厉害,生火取暖又觉得闷热头痛,一旦遇到寒
冷,则必定要腹泻,每次病愈之后身体都越发不
如以前,病情也要比前一次来得严重。仅仅百日
数旬之间,身体消瘦,腰带常要移动孔眼,用手
握臂,大概每月要缩小半分。按这样推算的话,
还能支持多长时间呢?如果现在再不休养,那么
曰复一日,将给朝廷带来无可挽回的后果。我如
今上表朝廷,请求辞官归老的禄秩。如果老天能
让我多活几年,还我以安健的身体,而且才智和
能力又能胜任的话,那么我还希望能受命于王,
为国效力。”徐勉为其进言于高祖,请赐给他三
公的仪仗,高祖不同意,仅在仪仗中加鼓吹而
已。
沈约生性不会饮酒,又没有什么嗜好,虽皇
上对他恩宠隆重,但他的生活却非常节俭朴素。
他在东田修建了一所房舍,能远望郊外高山,曾
作《郊居赋》抒发情怀,其文辞曰:
惟道德高尚者没有自我,才能忘却周围
琐事与自身。智力平庸低下者,都把生命看
得高于一切。百兽因藏身窄窟方能驰骋原
野,飞鸟先居于巢中而后翱翔高空。陈完居
于偏巷穷困自守却能事业兴泰,晏婴居住低
湿之地却使道德高尚无比。公孙侨心怀仁义
居住塞里,凤胸怀壮志却匿迹于西堂。我无
鸿鹄之志,也无广博识见以治理国事。只思
隐居深林如鸟儿止息,情愿寄身水中如鱼儿
藏匿。众多世事皆无情趣,坦荡的仕途也不
存奢望。寄身寂寥的东郊,进入苍茫的原
野。只愿能自由行走自由联想,栉风沐雨纵
横天地之间。
玺濩末年,我的先祖流离迁徙。舍弃名
利居住海昏,在长江边上建立住宅。似黄
回、渣塞源远流长,比堑翅超脱世俗更久
远。有人拒收俸禄归园田居,有人弹冠相庆
欲出仕途。直至塞晋隆安年间,灾难重重,
国运艰难。世人争名夺利奔波劳碌,政治腐
败人民流离失所。市井混乱如乱麻,人群曝
晒如同莽草。大地空阔却无容身之地,天空
高速,又向谁倾诉?皇祖幼年,正逢时势艰
维百孔千疮。离开危邦移居平安之地,开始
在塞左相土而安居,关门闭户栖息其间。正
值皇祖蓬勃奋起,乃因袭风尚,施展才能。
奉皇旨南巡,驾辕车驰骋长路。打开华丽的
门扉,移植高大的香草。修平路旁小道,面
对清直的匡丞。花香悠远沁人心脾,世道凹
凸多有不平事。连续四代至今It,尽微薄之
力供奉百祀。感叹家国如破屋难保平安,像
陨星坠落,如箨皮层层剥落随风飘扬。或除
去枯枝或剪去荆棘,有时向东有时向西。只
好暂且容身于白社,不久又寄妻儿于豪富之
家。
我平生性情耿直,确实有心于单独离
去。想起古人幽思难忘,眼望束边的高山
而长长思索。本应忘情于世俗之物,却被
绳索羁绊于天壤之地。应劭屡次叹息绳索
之牵挂,陆通曾说到世俗如尘纲,不幸之
事层出不穷,心情忧愁,郁郁寡欢。道路
将尽而更加险峭,人到暮年而心更宽广。
心如兰草芬芳,何时能如愿以偿,像长江
水浩荡东流。踽踽独步咏唱而归,在高山
之中流连而忘返。
适逢当时君王丧失德行,凶残冷酷极端
猖獗。乃战牧所未能陈述,实升陌所记载不
尽。黎民百姓血流满地,如同食饵送进虎
口。眼望天高路远无归路,虽非牲牢而凄惨
被杀血肉模糊。始叹自己丝毫未察,终哀自
己当官才遇。不久幸得上天垂怜,天下百姓
得到庇护。神授符命于市井,此乃是上天给
予的使命。正当诸侯诞生时,昏君积恶累
累,国家灾难深重。人民普遍遭受沉溺之祸
害,茫茫宇宙上縿下黩混乱不堪。事必躬
亲,无暇朝食,常通宵达旦,和衣而卧。从
牢笼中解救妈昌和夏后氏,又奔波于轩、顼
两地。圣德浩荡覆盖远近,光明昭昭普照大
地。圣恩如霖润泽荒漠,仁风和煦远拂边
境。开天辟地人人怀念,以仁义治天下其贵
如玉。
正值仁君在位之盛世,恰遇圣恩兴隆的
佳期。感谢君主左右百官,辅佐圣朝在此
时。然六军中缺乏英武的猛士,朝廷中又无
擅长言辞的文人。雁鹊排列往南飞,占据河
山肇启帝业。希望太子以三善为美德,鼓励
百官擅天子之职事。担忧芸芸众生轻易丧失
他们的生命,害怕恩宠荣禄难以持久。那些
前世的高官贵爵,很少有人能寄情于故乡的
山水。繁华富贵逮及楚、赵,骄奢淫逸相去
不远。建上等宅第于铜驰,排排高门大户矗
立于北阙。开辟大门于华丽的门槛,蓬蒿野
地岂能将它埋没。孙叔敖告诫子孙世代勿居
富饶之地,何氏三高隐遁于穷山恶水。回味
先哲的遗言,我心中颇有同感。不羡慕权贵
于城市,哪还会在屠肆中争名夺利。只顾在
老室中轻轻吟哦,庆幸小屋虽破却可避风
霜。
我就姑且依傍逭穷山僻壤,来到那荒远
的郊外;用茅草编织篱笆搭盖小屋,以抵挡
郊野的风霜与寒冷。在百鸟争鸣的密林裹开
辟空地,建造简陋的茅屋。将妨碍屋檐的枝
条砍去,把影响房墓的巢穴摧毁。挖掘沟渠
使停滞不前的浊水变得清澈见底,填塞井边
凹陷的地方使之平坦如砥。在北渠和南浦种
下芳香的柑橘和挺拔的杨树。兰室中开辟窗
门,花圃边修筑短墙。用荆棘编成拱门,以
茅草垫在地上铺于门外。大樾树下的庭院浓
荫覆盖,芳香的杜梨边筑起篱笆墙。打开开
门向外远远眺望,敞开高轩往旁边捆细欣
赏。将池溏之水引到堂边檐下,四周田塍环
绕,陌路横于堂下。但见那翠绿的苹草、浮
萍、菁藻漂浮水面,芡莲、芰菱和荻草、茭
白迎风招展;石衣、海苔、黄荇、绿蒲千姿
百态各具风采。微风过处红荷掀起层层波
浪,碧绿的荷叶覆盖着清澄的湖面。食用精
美的果实不觉使人返老还童,抖动羽服修行
于清都。而岸上的紫蕨、绿麓、天蓍、山韭
绚丽多姿;雁齿、麇舌、牛唇、彘首诸草争
奇斗艳。各种野菜布满池水北岸,烂漫的野
花开遍北楼后坡。有的水草像布幔覆盖水
面,有的青藤沿墙爬满门窗。这是一座特殊
的园宅,充满了奇异的田圃。束吴丹阳太守
李衡曾在汜州种橘树干棵,晋朝石崇也在金
谷别墅植杂果万株。他们的行为都是豪侈之
情所致,并非是俭志者所能感到欢娱的。只
是想让满园布满蓊郁茂盛的草木,到处绿叶
扶疏、繁花似锦;百草罗窗映产,接溜承
隅。盛开的花朵光华四照,枝叶舒张遍布九
衢。满地的野花,有的紫蒂红英,有的青拊
素蕊,姹紫嫣红。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上
下飞翔,天空中留下它们欢快的叫声;不同
种类的楚雀,嘤嘤呜叫,喧闹不已。有的鸟
儿长着斑烂的尾巴色彩绮丽的翅膀,有的鸟
儿身披绿衣,头顶红冠。它们悠闲自得地隐
藏在茂密的树林间,忽然又呜叫着互相往
来。那水面上的飞禽则有大鸿小雁以及竭
鸟、泽虞;秋寒之日水鸱、溺鹏慢游水面,
修鹚短凫觅食水中。轻盈的身躯在初生的参
差水藻中往来嬉戏、跳跃;群鸟翻飞白浪滔
滔、起泡成珠。水襄的赤鲤青鲂穿梭往来,
黑白相间的巨鹱多么的悠游自得。有的鱼儿
碧鳞朱尾,有的鱼儿修颇偃额。水面上小鱼
嬉戏形成道道波纹,大鱼喷水扬起层层白
浪。它们毫不羡慕广阔的江海,忘情游戏于
我的宅边。园中修竹独秀东南,堪称九州奇
绝。它们如果不是从淇水迁植于此,大概也
是从乐池移植而来的。秋蝉在绿叶间长吟,
寒雀于枝头上聒噪。炎热的夏季南轩之下风
来阵阵,寒冷的冬天北堂之垂白雪皑皑。回
想往日走过的路途,察看先前虚伪的世情。
每每把玄虚之物说成实在的东西,常常将艰
难之事看得极为容易。不自止而去求得满
足,反而被世俗之物所拖累。这也是过去士
人所迷惑之处,而现在正是我所要躲避的东
西。
探讨神农氏之初始,人们开始掘地播下
种子。改变只靠狩猎为生的历史,开始以谷
物为食的生活,这些五谷乃是维持人们生命
的保障。追寻往日涉及井田制的记载,考察
前朝古书中关于阡陌的历史。颜回虽箪食瓢
饮却能安贫乐道,郑庄公虽居庙堂之高却空
虚寂寞。我归隐于此,虽无几百顷之苑囿,
却也有五十多亩的田园。抚念隐藏心中的情
思而徘徊思虑,庆幸的是独居庭庐而有所取
用。把荒废不用的旧耜修理好,引来新渠之
水灌溉北面的田园。再也不必清晨不及穿衣
就匆匆进食,也无须抱怨每天要向皇上上
书。抛弃利欲功名的烦恼,不必像往日的我
常常为官场所拖累。为何要为了千石的俸
禄,而不再向往汶阳之墟。
面临东南方而放眼眺望,登上堆冢而转
眼旁观。虽然造只是一座小山丘,却是当年
文靖宴饮之处。驱赶着四匹马拉的车儿,弹
起清啭悠扬的鹞笳声声。搜寻天地海陆之
间,但见绮纹交错、肥草萋萋。为何一旦有
权就显赫伟大?委掷千金如同抛弃细线。我
常常试图扪胸而言之,造些腐败之风岂可传
扬?学识渊博者的深远旨意,非常人的俗虑
所能明白。姑且改变思绪转换枧线,在归途
的渡口处再看看小丘的方向。那飘满芳香的
水岸边,人们皋起锄头对抗强秦。我又路过
吴地到达越境,再取道海路通向闽郡。三只
送信的青乌何时才到,此刻的故乡多么令人
怀念。确实是晚年时期的差错,而非我青年
之时的失误。浩荡的东川水盈盈流淌,惟有
我独自伤心地流泪。昔日的我曾胡乱晋谒贤
人,多次徒步游历此地。陪侍贤人拥旄骑马
浩浩荡荡,跟随左右龙舟竞发抵达岸边。有
的列席酒宴赋诗吟唱,有的觥筹交错欢歌笑
语。终有一天这些都将逝去,西陵故地变得
草木丛生,失去往日的繁华。眼望狂飙突起
而叹息,又每每欢乐地在此远远观看。开始
时山上钟石铿锵作响,最后以水中鱼龙四散
而终结。想想人世间自是升降有序,只管开
怀畅饮何须枉费心机。历来尊贵者像西汉同
辅朝政的丙吉、魏相、萧何、曹参,亲近者
如梁孝王、周公旦。他们虽然名噪一时,却
莫不舆霜雾一同消失,像风云一般飞散。眺
望远后的墓地,寻觅英雄霸业的遣迹。孙权
确为汉末的一代英王,实是东吴的开国之君
主。他指定蛮亘而镇守一方,占据辽选而建
立都宇。徒然面对石椁验证言辞,而占I-的
结果却是灾难蔓延。顷刻间田园荒芜、杂草
丛生,如同原野上长满了野草。蝼蚁尚知为
生,狐狸亦能哀其同类,更不必说那遭遇灾
难的平民百姓了。再次放眼眺望束山,心裹
满怀凄凉不悦之感。那昔日繁华的王宫旧
苑,其实是西汉卫太子博望苑的残基。万木
丛林襄月桂树屹然独立,众多花草中芳香的
芝兰迎风招展。楼台前清风徐徐,水榭上月
挂树梢。宫殿的枓拱高高耸立,错落有致,
相互映衬。诸王三公乘着皂轮车从树林中缓
缓而过,荡着小舟在飘满芳香的水面上嬉戏
游玩。往事悠悠如过眼烟云,倏忽之间已过
了几百年。如今过去的一切繁华全都被历史
冲洗得干干净净,逭并非古今时代的不同
啊。
回望东北之地,只见高高的山岭上馆舍
林立。虽远远望去它跟山林已浑然一体,但
仍可从中吸取历史的遣训。远处的天空云雾
漫漫,高大的山陵倒映水中。乘坐着雌霓驾
御的车子蜿蜒而行,只顾能永远漂浮在遣星
光灿烂的天河襄。打算在El浴之咸池稍作歇
息后,飞向那日夜思念的瑶台仙境,并非我
随便夸耀自己的高尚,只是希望能够求得那
神妙的仙方。惟有那雄伟的钟山高峻挺拔,
巍然屹立在京都的面前,乃是望祭山川所宗
仰之地,它饱含风云滋润万物。山的形状
啊,巍峨秀美、高耸入云,高大的树枝拂拭
日月;但见山势崎岖险峻,坠落的怪石星罗
棋布。到处怪石嶙峋、凹凸不平;巉岩舆树
木盘根错节,千姿百态。攀登向上的羊肠小
道横插其间,山腰上洞穴密布;真是千山万
壑,重重叠叠,气象万千。遣奇异的风光萦
绕州邑,在郊外连绵不断。傍晚山上轻烟如
带,清晨白雾蒙蒙萦绕其间。近看则满山异
色,远望却是一片青黛。
纵观殷、周二代的坟墓,目睹那被摧残
毁坏的墓道,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周成王颠
沛流离受尽小人的虐待,周康王死于空有其
名之时,但他们都能成就功业,创立成康之
盛世;周穆王在朝廷上对自己要求恭谨严
格,赵适于钟情于道教的玄想;周烈王穷饮
而招致灾祸,安世高让国于叔出家为僧终为
后人所崇敬。这些先人是如此的奇伟杰出,
他们的威严纵横天地之间。惟有那圣德的天
子才能继承帝业,创立太平之盛世。如今之
君主继承了先世的德行,仰望前人之墓不仅
让人掩面而泣。先人的寝陵非只一座,神灵
之馆舍相互对峙。筵席的旁边布满来宾乘坐
的辟驹马,厅堂裹芳香的美酒遍地流淌。恭
请紫皇从天而降,到湘江岸边特邀那美丽的
二妃。桂木修筑的宫殿裹飘散着芳香的轻
烟,扬起玉桴,握着花椒祭米啊,到南楚请
求I-筮的巫阳。临风恍惚啊只有高歌,手持
琼茅送别啊长久伫立。心想那上天的路途是
多么的遥远漫长,神仙的踪迹多么的遐阔而
悠远。担心那狂怒的惊风,使芸芸众生如聚
散之泡沫。惟有一乘之法方能皈依佛境,开
启佛门以达到三明之境界。想要静下心来摒
除尘世的烦扰,必将迷离众人而后才能领悟
豁然开朗的情境。或在山麓下结庐而居,或
砍伐树木搭盖小屋。让居室外萝葛蔓生,幽
幽暗暗;屋檐上松枝隐栝,绿荫覆盖。既然
从告别尘世中领悟真理,则早巳将饥渴置之
度外。或独自攀枝远眺,或凌云而高蹈,直
冲霄汉。用茅茨覆盖小屋,犹道家养空而彰
颢其名号。今得以忘却自身,难道仅是期
望来日的报答?上天授予我之美德,我将真
心保留直至永远。接受老夫的尊贵称号,又
在大学裹被赐予敬老之燕礼。但是我确实是
缺乏朝廷所深寄厚望的崇尚品德和珪玉般的
美好品质。向朝廷请求往El的隆恩,重新又
在今朝担任力所不及的职务。仰慕人老休养
的美好法则,希望能有闲暇安度我的晚年。
劳蒙朝廷关照获准辞官归里,却又奉命任职
于太子宫中。当时的我多希望回到那简陋的
屋舍,姑且利用空暇的日子像鸟儿一样自由
自在地在太空翱游。但愿能停留志向于佛
国,回归心志于道场。即使野兽近在阶前也
毫不心慌害怕,鱼虾满池也不动捕捞之念。
抛弃往日印记后不久却又如迷途的羔羊,更
加思念那逝去的时光。正如老树开花,初英
落蕊。有时因身处不同的林中而更容易分辨
出速山丹青的颜色,骤然间吹过的阵风使满
山的翠绿间杂些紫红之美丽。那夜间开放的
紫莲,清晨水面上婷婷玉立的红荷,在清风
的吹拂下更是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凄凉的
风声在园中树林间回荡,清冷的月光笼罩着
水池修竹。屋檐下的桂树枝繁叶茂,庭阶前
的秋菊花开似锦。冬天冰凌悬挂于圹穴山
上,白雪覆盖着青松原野,大地茫茫一片。
野鸭屯飞而驱赶不散,大雁在高空翱翔又想
降下歇息。所有应时之景物都实在令人怀
想,惟有这些外来之物是那么的真切实在。
这是我本性所寄托的地方,也是我倾慕而不
能舍弃它的原因啊。
感叹我的情性业已衰老,却为国家的重
重苦难而忧伤哀痛。可悲的是虽属殊途却又
同归一处,值得庆幸的是失去了各种不同的
方向。现在重又寄情于花鸟虫鱼,归而闲居
于简陋的茅舍。旁边缺少吴地之美女,面前
也无蠢回的琴瑟。因此而度尽晚年,在这裹
以消终日。只是担心难以报答天地神灵的恩
德,不被书事之官所记述;白白被朝廷所看
重,却无尺寸之功可以载入史册。实在令人
悲伤啊,又何必再多说呢?况且有愧于心的
事也并非只有一件。
不久加封特进,任光禄、侍中、少傅如故。
十二年,卒于任上,死时七十三岁。皇上下
诏赠给本官,并赐钱五万,布一百匹以资助丧
仪,谧为隐。

李白在诗歌《梁父吟》中用到了哪些典故

1.《梁甫吟》:亦作《梁父吟》,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诸葛亮《梁父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莫之许”.然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颂》:“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梁甫:又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2.长啸:吟唱.
3.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战国策·秦策三》:"臣(范雎)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又《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韩诗外传》卷七:"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又《韩诗外传》:"太公望……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
4.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经纶:喻治理国家.
5.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风期:风度和谋略.
6.大贤:指吕尚.虎变:《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7.高阳酒徒:西汉人骊食其.《史记·骊生陆贾列传》:"骊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骊生.骊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骊生.骊生入,则长揖不拜."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史记·骊生陆贾列传》载: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骊生建议刘邦联齐孤立项羽.他受命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表示愿以所辖七十余城归汉.
8.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狂客:指骊食其.
9.攀龙:《后汉书·光武帝纪》:耿纯对刘秀说:“天下士大夫所以跟随大王南征北战,本来是希望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就功名”.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
10.雷公:传说中的雷神.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11.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三时:早、午、晚.倏烁:电光闪耀.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12.阊阖:神话中的天门.阍者:看守天门的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13.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此自嘲之意.
14.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竞人肉:争吃入肉.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15.接:搏斗.飞揉、雕虎:比喻凶险之人.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16.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世俗人看不起我.
17.力排二句:《晏子春秋》内篇卷二《谏》下载: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皆力能搏虎,却不知礼义.相国晏婴便向齐景公建议除掉他们.他建议景公用两只桃子赏给有功之人.于是三勇士争功,然后又各自羞愧自杀.诸葛亮《梁父吟》?quot;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坟?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18.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咍尔:讥笑.
19.张公:指西晋张华.据《晋书·张华传》载:西晋时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令雷焕掘地得双剑,即古代名剑干将和莫邪.雷把干将送给张华,自己留下莫邪.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失落.雷焕死后,他的儿子雷华有一天佩带着莫邪经过延平律(今福建南平市东),突然,剑从腰间跳进水中,与早已在水中的干将会合,化作两条蛟龙.这两句用典,意谓总有一天自己会得到明君赏识.
20.风云感会:即风云际会.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常以风云际会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业.大人:有才干的人.*倪屼:不安.此指暂遇坎坷.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吕尚、骊食其等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全诗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首言钓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祖,卒自叹己之不遇”.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是大诗,意脉明白而段落迷离莫辨”.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太白此诗则抱才而专俟际会之时".吴生《古今诗范》卷九:“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也有批评家认为“篇法不甚稳密”“辞意错乱而无序”.
【赏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