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写了李大钊的四件事情: 1、父亲烧毁文件。 2、4月6日早晨,“我”和父亲被捕了。 3、在法庭上,父亲镇定的和敌人斗争。 4、4月28日,父亲被害,“我”们悲痛欲绝。 (注意:第四件事情用悲痛欲绝,不用伤心欲绝,是因为悲就代表了伤心;而痛也表示着对仇人的痛恨。所以用悲痛欲绝不用伤心欲绝更好一些!)16年前的回忆,李大钊为什么不轻易离开北京?她被迫经历了什么?快点快点,急急!
16年前的回忆,李大钊为什么不轻易离开北京?她被迫经历了什么?快点,快点! 因为在严峻的形势下,战友和亲人都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走。他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把生命放在第二位。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说明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中国现代作家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于1943年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描写了李大钊作为父亲对家庭的关怀和爱护,李大钊作为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作者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实自然,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资料扩充这是一篇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讲了李大钊的几件事?
回忆了5件事: 父亲来烧毁文件 父亲关心工友,担心工友的安危 父亲、我、母亲、妹妹被逮捕 我们在法庭上发生的事,和我们匆匆的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父亲被害,我们非常悲痛就义前必须说的台词:共产党万岁 李大钊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十六年前的回忆》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内容:1927年的春天,父亲有些反常,原来是军阀张作霖要来检查。一天,"我"和父亲在家中,突然,闯进一伙人,把"我们"带走了,在女拘留所里,"我"见了母亲和妹妹。
十几天后的法庭上,和父亲匆匆见了一面,庭后,"我"、母亲还有妹妹被释放了。第二天的报纸上却写着"李大钊等昨日已执行绞刑","我"和母亲昏倒了,因为我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昨天还好好的一个人,就已经执行绞刑了。
赏析:
这是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但与《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比起来,《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却不像一般的回忆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全面、更逼真,在具文学性的同时,更具史料价值。
从文章标题看,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
作者既是革命者的女儿,又是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她选择这一标题的唯一选择,显然不想把文章处理成一个纯私人的、纯粹父女情感表达的文本。
从语言表述看,有意识地注重叙事符合客观实际,用语很慎重。比如同样提到时间,写“4月6日”(李大钊被捕日)时,文章中写道“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写“4月28日”(李大钊被害日)这个日期,文章又写道“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两个确切的时间,均写到了报纸,可见作者对文章中的具体时间的写作态度是相当审慎的。这反映出作者的另外一个写作基调:她对于父亲的回忆,态度是相当严谨的,有一种史传写作的味道。
显然,作者在这篇回忆录中,想向人们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和令人敬仰的英烈形象,还是一个慈爱淳厚、和蔼可亲的父亲形象。此文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