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这首歌疑似失传了?

作者:337调查站2024-10-09 16:30:09

请找这首歌“海上的风,吹落了一轮夕阳又黄昏”

这首歌的名字叫:爱在海滨、爱在黄昏,是首很老且很伤感又好听的歌,这首歌应该是1990年左右创作的,深受当时年轻人的喜爱!我已经在百度收索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恐怕是真的失传了!!!

杜甫《阕题》的鉴赏

诗词常识减字·偷声
词乐家有减字偷声的办法。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现在先讲减字偷声。
歌词字数既减少,唱的时候也就少唱几声。反之,乐曲缩短,歌词也相应减少几个字。故减字必然偷声,偷声必然减字。
木兰花本来是唐五代时的玉楼春。《花间集》有一首牛峤的玉楼春:
春入横塘摇浅浪。花入小园空惆怅。
此情谁信为狂夫,恨翠愁红流枕上。
小玉窗前瞋燕语。红泪滴穿金线缕。
雁归不见报郎归,织成锦字封过与。
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用仄韵,下片换韵。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温飞卿诗集中有一首《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报。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这首诗被南宋初人编入《草堂诗余》,分八句为上下二片,改题为玉楼春。于是它被认为是一首词了。
唐五代时另有一个词调,名曰木兰花。今举《花间集》所收韦庄一首: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和玉楼春只差第三句。玉楼春为七言句,木兰花为两个三言句。它们显然是有区别的。《花间集》中,魏承班有二首玉楼春,都是七言八句,与牛峤所作同。另有一首木兰花,词云: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
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
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这首木兰花已与韦庄所作不同。韦庄词的上片第一句和第三句,两个七言句,已变成两个三三句法,而下片未变,这里已透露出减字偷声的信息。
到了宋代,玉楼春和木兰花被混而为一。牛峤的玉楼春,在诸家选本中,都题作木兰花了。清人万树编《词律》,就认为“或名之曰玉楼春,或名之曰木兰花,又或加令字,两体遂合为一,想必有所据,故今不立玉楼春之名。”从此,词家以木兰花为玉楼春的别名,这是研究唐五代词与宋词的一个可以商计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不谈这个问题。现在要讲的是,北宋以后,木兰花又出现了两种减字形式,一种是晏几道的减字木兰花。晏几道《小山词》有八首木兰花,其一云: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回桥东畔路。
另外有两首减字木兰花,其一云:
长亨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
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
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
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这首词较之木兰花,上下片第一、第三句各减三字,成为四七、四七句法。韵法则从上下片同用一韵改为上下片各用二韵。字数减了,韵法却繁了。
另外还有一种减字木兰花,初见于张先的词:
云笼琼苑梅花瘦。外院重扉联室兽。
海月新生,上得高楼没奈情。
帘波不动银釭小。今夜夜长争得晓,
欲梦荒唐。只恐觉来添断肠。
这首词题作偷声木兰花,它只在上下片第三句中偷减了三个字,每片成为七七四七句法。但是它的韵法,也和晏几道的词一样,成为上下片各用二韵。
晏几道的词称为减字木兰花,张先的词,字句的减法不同,不便再称为减字木兰花,故标名为偷声木兰花,以示区别。其实这两首词都是偷减了玉楼春。
减字木兰花是宋代最时兴的词调,简称“减兰”。柳永集中,减兰与玉楼春同属仙吕调。张孝祥《于湖词》中,减兰亦属仙吕调。《金奁集》中,韦庄的木兰花属林钟商调,张先集中,减兰和木兰花都属于林钟商,而偷声木兰花则属于仙吕调。由此可知,木兰花被偷声减字之后,曲子的宫调也变了。由此更可知,减字偷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周密有减字木兰花慢十阕,咏西湖十景,其词句格式与诸家木兰花慢全同。这是从木兰花令词衍引为慢词,“减字”二字已失去其意义了。
贺方回有减字浣溪沙七首。洗溪沙本来是上下二片,每片三个七言句,用平声韵。贺方回这七首词也仍如院溪沙旧式,并未减字,而他题作减字浣溪沙,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当时盛行摊破浣溪沙,大家以为是浣溪沙正格。贺方回减去其所增三字,因而称之为减字浣溪沙却不知这是浣溪沙正格本调。
《小山词》云:“月夜与花朝,减字偷声按玉萧。”《清真词》云:“香破豆,烛频花,减字歌声稳。”《逃禅词》云:“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怕人肠断。”从这些词句,也可以了解减字偷声的作用了。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
令·引·近·慢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张炎《词源》云:“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可知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已盛行了。
“令”字的意义,不甚可考。大概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白居易寄元微之诗云:“打嫌调笑易,舞讶卷波迟。”自注云:“抛打曲有调笑令。”又《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又《听田顺儿歌》云:“争得黄金满衫袖,一时抛与断年听。”“抛打曲”的意义,未见唐人解说,从这些诗句看来,似乎抛就是唱,打就是拍。元稹《何满子歌》云:“牙筹记令红螺怨。”此处“记令”就是“记曲”,可知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今。
小令的曲调名,唐人多不加令字。调笑令本名调笑,一般不加令字,《教坊记》及其他文献所载唐代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人称物之么小者为“子”,如小船称船子,小椀称盏子。现在广东人用“仔”字,犹是唐风未改。曲名加子字,大都是令曲。如甘州原是大曲,其令曲就名为甘州子。又有八拍子,意思是八拍的小曲,渔人的小曲,就名为渔歌子。流行于酒泉的小曲,就名曰酒泉子。到了宋代,渐渐不用子字而改用令字,例如甘州子,在宋代就改称甘州令了。也有唐五代时不加子字或令字,而在宋代加上令字的,例如喜迁莺、浪淘沙、鹊桥仙、雨中花等。令字本来不属于调名,浪淘沙令就是浪淘沙,雨中花令就是雨中花,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万树《词律》和清定《词谱》却以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万氏明知“凡小调俱可加今字”,但还认为许多人的作品词句不完全一样,坚持浪淘沙令不是浪淘沙,岂不是很固执吗?《猗觉寮杂记》称“宣和末,京师盛歌新水”。这所谓新水,就是新水令。宋人书中引述到各种词调,往往省略了令字或慢字,不必因为有此一字之差而断定其不是同一个曲调。
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古代琴曲有笺篌引、走马引,见于崔豹《古今注》和吴兢《乐府占题要解》。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如王安石作千秋岁引,即取千秋岁旧曲展引之。曹组有婆罗门引,即从婆罗门旧曲延长而成。此外晁补之有阳关引,李甲有望云涯引,吕渭老有梦玉人引,周美成有蕙兰芳引,大概都是由同名旧曲展引而成。不过这些旧曲已失传了。万红友注王安石千秋岁引云:“荆公此词,即千秋岁调添减摊破,自成一体,其源实出于千秋岁,非与前调迥别也。”又云:“凡题有引字者,引伸之义,字数必多于前。”徐诚庵亦云:“凡调名加引字者,引而伸之也。即添字之谓。”此二家注释,皆近是而犹有未的。盖引与添字摊破,犹有区别。大概添字摊破,对原词的变化不大,区别仅在字句之间,而引则离原调较远了。
词调中还有用“影”字的。我怀疑它就是引。汲古阁刻本《东坡词》有虞美人影一阕,黄庭坚亦有二阕。不知是否二人一时好玩,改引为影。但此词字数少于虞美人,又恐未必然。延佑刻本《东坡乐府》,此阕题作桃源忆故人。这个词调名起于南宋,陆放翁也作过这样一首,题作桃园忆故人。另有一首贺圣朝影,亦可能是贺圣朝的引伸。不过贺圣朝是四十七字,而贺圣朝影只有四十字,则可能另有少于四十字的唐腔贺圣朝,今已失传。贺圣朝这个曲调名,早已见于《教坊记》,可以肯定它一定有唐代旧曲。姜白石凄凉犯自注云:“亦名瑞鹤仙影。”我怀疑它是从瑞鹤仙令词引伸而成。不过瑞鹤仙令词今已失传,便无从取证了。另有一百二十字的瑞鹤仙,这是瑞鹤仙慢词了。《阳春白雪》有徐囦了的一首瑞鹤仙令,实在就是临江仙,此必传写之误,不能与瑞鹤仙影比勘。以上三调,皆在疑似之间,影之于引,是一是二,均未可论定。
近,是近拍的省文。周美成有隔浦莲近拍,方千里和词题作隔浦莲,吴文英有隔浦莲近,此三家词句式音节完全相同。可知近即是近拍。以旧有的隔浦莲曲调,另翻新腔,故称为近拍。隔浦莲令曲早已失传,惟白居易有隔浦莲诗,为五言四句,七言二句,这恐怕就是唐代隔浦莲令曲的腔调句式,王灼《碧鸡漫志》谓“荔枝香本唐玄宗时所制曲,今歇指、大石二调中皆有荔枚香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此文亦可以证明荔校香近即荔枝香近拍,且有同名而异曲的,宋词乐谱失传,这个问题就无法考究了。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山曼字孳乳出慢字。《乐记》云:“宫、商、角、徵、羽,五音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又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这两个慢字,都是指歌声淫靡。《宋史·乐志》常以遍曲与慢曲对称。法曲、大曲都是以许多遍构成为一曲,如果取一遍来歌唱,就称为遍曲。慢曲只有单遍,可是它的歌唱节拍,反而比遍曲迟缓。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这一段话,其中有许多唱歌术语,我们已不很能了解,但还可以从此了解慢曲之所以慢,就因为有种种延长引伸的唱法。唐代诗人卢纶有一首《赋姚美人拍筝歌》,有句云:“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由此可见唐人唱曲已有慢处。到了宋代,有了慢词,于是曲有急慢之别。大约令、引、近,节奏较为急促,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但在令慢之中,也各自还有急慢之别。例如促拍采桑子,是令曲中的急曲子。三台是古十拍的促曲,就是慢词中的急曲子了。
词调用慢字的,这个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如姜白石有长亭怨慢,周公谨、张王田均作长亭怨。王元泽有倦寻芳,潘元质题作倦寻芳慢,其实都是同样一首词。《诗余图谱》把倦寻芳和倦寻芳慢分为两调,极为错误。不知《扪风新语》引述王元质此词,亦称倦寻芳慢,可以证明这个慢字,在宋代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如西子妆、庆清朝等词,在宋人书中,有的加慢字,有的不加,都没有区别。大概同名令曲还在流行的,那么慢词的调名,就必须加一个慢字。同名令曲已不流行,或根本没有令曲的,就不必加慢字了。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
令·引·近·慢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张炎《词源》云:“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可知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已盛行了。
“令”字的意义,不甚可考。大概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白居易寄元微之诗云:“打嫌调笑易,舞讶卷波迟。”自注云:“抛打曲有调笑令。”又《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又《听田顺儿歌》云:“争得黄金满衫袖,一时抛与断年听。”“抛打曲”的意义,未见唐人解说,从这些诗句看来,似乎抛就是唱,打就是拍。元稹《何满子歌》云:“牙筹记令红螺怨。”此处“记令”就是“记曲”,可知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今。
小令的曲调名,唐人多不加令字。调笑令本名调笑,一般不加令字,《教坊记》及其他文献所载唐代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人称物之么小者为“子”,如小船称船子,小椀称盏子。现在广东人用“仔”字,犹是唐风未改。曲名加子字,大都是令曲。如甘州原是大曲,其令曲就名为甘州子。又有八拍子,意思是八拍的小曲,渔人的小曲,就名为渔歌子。流行于酒泉的小曲,就名曰酒泉子。到了宋代,渐渐不用子字而改用令字,例如甘州子,在宋代就改称甘州令了。也有唐五代时不加子字或令字,而在宋代加上令字的,例如喜迁莺、浪淘沙、鹊桥仙、雨中花等。令字本来不属于调名,浪淘沙令就是浪淘沙,雨中花令就是雨中花,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万树《词律》和清定《词谱》却以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万氏明知“凡小调俱可加今字”,但还认为许多人的作品词句不完全一样,坚持浪淘沙令不是浪淘沙,岂不是很固执吗?《猗觉寮杂记》称“宣和末,京师盛歌新水”。这所谓新水,就是新水令。宋人书中引述到各种词调,往往省略了令字或慢字,不必因为有此一字之差而断定其不是同一个曲调。
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古代琴曲有笺篌引、走马引,见于崔豹《古今注》和吴兢《乐府占题要解》。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如王安石作千秋岁引,即取千秋岁旧曲展引之。曹组有婆罗门引,即从婆罗门旧曲延长而成。此外晁补之有阳关引,李甲有望云涯引,吕渭老有梦玉人引,周美成有蕙兰芳引,大概都是由同名旧曲展引而成。不过这些旧曲已失传了。万红友注王安石千秋岁引云:“荆公此词,即千秋岁调添减摊破,自成一体,其源实出于千秋岁,非与前调迥别也。”又云:“凡题有引字者,引伸之义,字数必多于前。”徐诚庵亦云:“凡调名加引字者,引而伸之也。即添字之谓。”此二家注释,皆近是而犹有未的。盖引与添字摊破,犹有区别。大概添字摊破,对原词的变化不大,区别仅在字句之间,而引则离原调较远了。
词调中还有用“影”字的。我怀疑它就是引。汲古阁刻本《东坡词》有虞美人影一阕,黄庭坚亦有二阕。不知是否二人一时好玩,改引为影。但此词字数少于虞美人,又恐未必然。延佑刻本《东坡乐府》,此阕题作桃源忆故人。这个词调名起于南宋,陆放翁也作过这样一首,题作桃园忆故人。另有一首贺圣朝影,亦可能是贺圣朝的引伸。不过贺圣朝是四十七字,而贺圣朝影只有四十字,则可能另有少于四十字的唐腔贺圣朝,今已失传。贺圣朝这个曲调名,早已见于《教坊记》,可以肯定它一定有唐代旧曲。姜白石凄凉犯自注云:“亦名瑞鹤仙影。”我怀疑它是从瑞鹤仙令词引伸而成。不过瑞鹤仙令词今已失传,便无从取证了。另有一百二十字的瑞鹤仙,这是瑞鹤仙慢词了。《阳春白雪》有徐囦了的一首瑞鹤仙令,实在就是临江仙,此必传写之误,不能与瑞鹤仙影比勘。以上三调,皆在疑似之间,影之于引,是一是二,均未可论定。
近,是近拍的省文。周美成有隔浦莲近拍,方千里和词题作隔浦莲,吴文英有隔浦莲近,此三家词句式音节完全相同。可知近即是近拍。以旧有的隔浦莲曲调,另翻新腔,故称为近拍。隔浦莲令曲早已失传,惟白居易有隔浦莲诗,为五言四句,七言二句,这恐怕就是唐代隔浦莲令曲的腔调句式,王灼《碧鸡漫志》谓“荔枝香本唐玄宗时所制曲,今歇指、大石二调中皆有荔枚香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此文亦可以证明荔校香近即荔枝香近拍,且有同名而异曲的,宋词乐谱失传,这个问题就无法考究了。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山曼字孳乳出慢字。《乐记》云:“宫、商、角、徵、羽,五音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又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这两个慢字,都是指歌声淫靡。《宋史·乐志》常以遍曲与慢曲对称。法曲、大曲都是以许多遍构成为一曲,如果取一遍来歌唱,就称为遍曲。慢曲只有单遍,可是它的歌唱节拍,反而比遍曲迟缓。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这一段话,其中有许多唱歌术语,我们已不很能了解,但还可以从此了解慢曲之所以慢,就因为有种种延长引伸的唱法。唐代诗人卢纶有一首《赋姚美人拍筝歌》,有句云:“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由此可见唐人唱曲已有慢处。到了宋代,有了慢词,于是曲有急慢之别。大约令、引、近,节奏较为急促,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但在令慢之中,也各自还有急慢之别。例如促拍采桑子,是令曲中的急曲子。三台是古十拍的促曲,就是慢词中的急曲子了。
词调用慢字的,这个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如姜白石有长亭怨慢,周公谨、张王田均作长亭怨。王元泽有倦寻芳,潘元质题作倦寻芳慢,其实都是同样一首词。《诗余图谱》把倦寻芳和倦寻芳慢分为两调,极为错误。不知《扪风新语》引述王元质此词,亦称倦寻芳慢,可以证明这个慢字,在宋代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如西子妆、庆清朝等词,在宋人书中,有的加慢字,有的不加,都没有区别。大概同名令曲还在流行的,那么慢词的调名,就必须加一个慢字。同名令曲已不流行,或根本没有令曲的,就不必加慢字了。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空
诗歌栏目可分为古诗和现代诗两大类。。
古诗的渊源,还要从先秦的《诗经》说起。大家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不陌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民间的小曲民调集锦,《雅》为王朝附近的正统乐歌,《颂》则是王室敬天颂祖的舞曲。三百年后,在江南楚国地方出现了《楚辞》,以上这些都是自由诗歌。魏晋之后,乐府歌曲开始成型。汉代的乐府诗成了诗体又一次解放,而且对汉代五言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后,诗歌以“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曹植的七步诗“豆秸燃豆萁,豆在釜中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代表。这个阶段的诗歌慷慨任气,磊落使才,高扬个性,形成了唐朝诗人昂慕不已的‘建安风骨’。除此外还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源明等著名的诗人。南朝民歌的缠绵多情和北朝民歌的苍凉刚劲,是我国诗歌的骨架结构,对以后唐朝诗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名家倍出,佳作纷呈。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里我不得不多说几句。首先,诗歌的繁荣是取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明昌盛的基础上的。唐朝的思想开放和自由政策,及政府招考制度,应该说是科举制度,是最有影响力的。当时的文人墨客只要文才过人即有从政的希望,秀才进士状元都是官衔。他们集儒’释‘道三家思想,兼容南北朝文化,收取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与当时的国际文化广泛交流,吸取百家营养,达到了诗歌颠峰。
唐朝初期主要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中期主要人物有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晚期的李商隐`杜牧也是代表人物。他们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是五古`七古`乐府
歌行 还是五`七言绝句,都有特别颤长的专家。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其散文诗歌各有各色,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成就最高。以上种种,我不再举例说明。
唐宋之后的“元曲”,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的文学题材。一为“杂剧”,有曲有白,属于戏剧范围;另一为“散曲”,则是元代出现的新体诗歌,每一首其独立的鉴赏价值。利用民间小调和新曲,依宗词的创作惯性,依声填词,被之弦索,发之歌咏,这是最早的散曲。。“元曲”的曲字,显示了它是和歌乐一起的特征。
“明词”`“清词”也是诗歌的一种。如明朝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消魂,月下消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此曲歌尽了相思,看了能不动颜吗?
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 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年华。庄棫的这首,也道尽了相思,代表了‘清词’的一个片面。
现代诗,引进了西方文化的自由格体方式,以畅怀抒情为格调,自由组合,可压韵不压韵,比较灵活。我就不在这里描述了。免得众人说我嘎嘎鸦语。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军歌真伪军歌辨析

曾经,《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军歌》曾被误认为是《知识青年从军歌》,这是一首诞生于1944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抗战歌曲。然而,这首歌的曲调已失传,直到2009年因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而广为流传,风靡全国。起初,有人就考证过,指出这不是真正的《新一军军歌》,而是《知识青年从军歌》的来源,反映了1944年国民党中央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背景。 真正的《新一军军歌》是“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据广州新一军公墓研究者卢洁峰的研究,这首歌曲起源于税警第4团团歌,后成为新38师师歌,新一军成立后成为军歌,由孙熙泽作词,应雪痕作曲。孙熙泽,字焕庭,安徽省庐江县人,是一位知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抗日名将孙立人的父亲,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青岛警察学堂总监、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等。《新一军军歌》的出现时间与《知识青年从军歌》相近,均在20世纪40年代。
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记忆的证明》中,国民党军团长周尚文在剧中唱着“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以此歌曲展现了历史的片段。尽管《知识青年从军歌》流传广泛,影响力大,我们仍有必要提及和了解这首真正的《新一军军歌》。 扩展资料
本文主要从歌词赏析和创作背景两方面对《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军歌》和《知识青年从军歌》作了具体介绍。

知识青年从军歌的曲调是怎样的?

这首歌的曲调已经失传,而且还有就是歌词还有问题。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这首歌人们普遍认为,是44年国民党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某人所做,作者已不可考,但有人认为这首歌到“誓扫倭奴不顾身”一句已经结束,后面的多数说是愤青们续上的。因为政治原因歌词的曲调已经失传。

谁有莲花落歌词啊?

有天早上,我路过人行天桥,有个残疾人坐在天桥栏杆下,闭着眼睛拉二胡,他的脚前放了一个塑料盆子,过往的好心人,或一块或五毛地向他的盆子里投钱,他不看,也不谢。我从身上掏出一个一元硬币投放时,觉得他弹的曲子挺熟悉的,一时却想不起来。
我这人有个怪脾气,越是想不起来的东西越是会去想,后来过了好久,终于想起来了,这是古老的船灯歌,整首歌我早已忘得光光的了,它的最后面的两句歌词是“于是莲花落,于是落莲花”。
以前我对这歌词的意思一点不理解,以为莲花、莲花的总是一种赞美吧,这次因为那首曲子让我想起了歌词,歌词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决定对莲花落弄个明白。
我翻开汉语大词典,它的解释是“曲艺的一种,用竹板打节拍,每段常以‘莲花落,落莲花’一类的句子做衬腔或尾声。”
我又到网上去查询了一下,网上的资料上说,是从前乞丐行乞时唱的竹板歌。现已绝迹。
于是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有个瞎子,每逢三、六、九集日,必到集上唱竹板歌讨钱讨肉。
他的双眼全瞎,听说是被人挖去了眼珠子。他靠着一个手有残疾的人扶着他走。
那时我还在镇上念小学,中午时分,老爱跟着看瞎子挨家挨户地到人家店铺门口唱歌讨吉利。瞎子走到哪里,身后也总跟着一大夥看热闹的人,于是有些店家的老板,怕那么多人围着店门口,影响他的生意,总是没等瞎子上门开始唱,就把预先准备好的零钱给他,希望他早点离去。瞎子拿到钱也就说声谢谢知趣地离开了。
有些老板一时忙不过来,瞎子又已来到了门前,那只好让他唱。瞎子无论到哪家,开始都是唱吉利的歌,讨老板欢心,最常唱的开头的那首是:
竹板一打响叮当
恭喜发财又健康
今日瞎佬上门讨
希望老板大大方。
这时如果老板还没给他钱,唱完这首,他又会接着来第二首,还是恭维的话:
竹板打来话就长
众位阿哥听一场
如果不是贵人赐
(我)瞎佬早已饿断肠。
有个老板对这个瞎子每三天就来一次,虽然只是小钱,但次数多了也觉得心里烦,于是他就下一个决心,任你怎么唱,我就是不睬你,看你能唱到几时!那次瞎子在他门前唱完刚才的那两首之后,又接着唱:
瞎佬唱歌不好听
因为命苦到(你)门庭
恁多梓叔看热闹
老板生意日日兴
老板就是不理,瞎子还是唱:
老板算盘滴滴圆
进进出出都是钱
少用一个银毫子
救得(我)瞎佬过一天。
歌子越唱越有来
都唱老板发大财
老板发财我有福
五分一角(就)布赐来。
老板真的不理他,尽管门前围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就是无动于衷,这瞎子也是一肚子的才华,唱完一首接一首,绝不会重唱唱过的,而且全是临时随机应变编出来的,这次一连唱了几十首,那老板还是不理,于是瞎子也真是生气了,于是他换了一种口气,他唱道:
竹板打了半小时
唱得声哑音又嘶
总是老板心肠硬
不肯布施一丝丝。
惹得在场的大家一片哄笑。这样讥笑,老板还不理他,他真是火了,于是出言不逊了,他唱:
做大生意要大方
那有涓滴不肯帮
莫要等到破产后
两手空空见闫王。
大夥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可是瞎子唱完这首,觉得还不解气,又接着一首:
(我)瞎佬讨饭不奈何
(我想)明年老板(会)不如我
莫说(我)瞎佬看不见
(你)不是上吊就跳河。
这时老板一听真是气极了,暴跳如雷,但又不能对瞎子怎么样,惹得围观的众人哈哈大笑,门口被人围了老半天,生意又不能做,还遭他狠狠地骂一顿,更恼人的是被这么多围着看热闹的人笑死了,大家都说这老板也太吝惜了,许多人好象愤愤不平的样子,有人说:“就给他一块大洋,不就恩德无量了吗!”
大概老板被激得失去主意了,真的从抽屉里拿出一块大洋给他,叫他赶紧离开,没想到这时瞎子马上又把话题一转,唱了一首出人意料的歌:
(我就)知道老板是好人
刚才是我不能分
好心必然有好报
年年月月迎财神。
老板转涕为笑,瞎子又到下一家继续展示他的才华了。
后来我到县城上中学了,也不知什么时候,瞎子过世了,从此我那个集镇再了听不到有人会唱竹板歌了,不但我那个集镇,就是后来所到之处,也同样没听过人唱竹板歌了。莲花落是否从此失传了呢? 作一个揖来唱一个喏
打一回竹板敲几声钵
唱一曲莲花落妹妹听着
参什么禅来修什么道
念什么佛来说什么魔
红尘里自有你和我
躲不开堪不破奈何奈何
化几次缘来敲几次钵
打几回竹板唱几回歌
管它什么佛来什么魔
那莲花宝座谁还坐着
三千世界齐来打破
人间路上有我行着
佛也是我来魔也是我
歌词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