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的孩子歌曲原唱
巴青罗布旺堆。《走进大山的孩子》是由李龙清作词,胡晓流作曲,巴青罗布旺堆演唱的歌曲。巴青罗布旺堆,酷狗音乐人,出生于巴青,从小非常热爱音乐,截止2023年7月17日就读与云南昆明艺术学院。大山走出的孩子 歌词
歌名:《大山走出的孩子》演唱:根呷
作词:李龙清
作曲:胡晓流
歌词:
我从大山走来, 肩头扛着扛着大山的色彩
回首自己走过的道道山路, 忘不了大山给我的情爱
我从大山走来, 风雨轮回格桑花开
耳畔回响阿妈温暖的话语, 句句话语让我难以忘怀
哦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 面对茫茫路途往事不再细数
山顶上唱歌唱歌的星星, 是指引我回家的北斗
我从大山走来, 风雨轮回格桑花开
耳畔回响阿妈温暖的话语, 句句话语让我难以忘怀
哦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 像大山一样强悍
也有大山的情怀, 大山里有我悠悠的眷恋
千里之外有我思念的泪眼, 哦我是大山走出的孩子
像大山一样强悍, 也有大山的情怀
大山里有我悠悠的眷恋, 千里之外有我思念的泪眼
千里之外有我思念的思念的泪眼
扩展资料:
《大山走出的孩子》,由李龙清填词、胡晓流谱曲,根呷演唱的歌曲。收藏在专辑《相约巴拉格宗》中,发行于2012年。
专辑曲目:《相约巴拉》、《心在飞》、《大山走出的孩子》、《寂寞的牛角琴》、《爱的部落》、《巴拉格宗》、《善提下的恋曲》、《草原我的家》、《梦想天堂》、《明天我还会思念》、《香巴拉峡谷》、《香格里拉的约定》、《爱是一束光》。
歌曲简谱: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B1%B1%E8%B5%B0%E5%87%BA%E7%9A%84%E5%AD%A9%E5%AD%90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music.163.com/#/song?id=5231581
走出大山的孩子 电影
《走出大山的孩子》电影是10年前,浙江大学对口支援云和县,并帮助云和县梅源中学建立了希望班。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从每届希望班中各选10名贫困生(三届共计30名)与之结对。从1997年起,浙大土木工程系先后有十余名老师参与这项爱心工程,每当开学时,这30名贫困生总能及时收到浙大老师寄给他们的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求学。2001年11月,《丽水日报》曾发表我写的一篇文章——《大山里的孩子们》,讲述了这一动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这样的爱心资助,持续了多年,一直未曾中断,直至资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而笔者作为此事的牵头人,曾多次去云和县,直接与贫困生们接触、交谈,亲眼目睹他们求学之艰辛,相互间感情日益深厚,因此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至今,不觉已有十个年头。光阴荏苒,发表文章《大山里的孩子们》后,一晃又是5年过去了。这批10年前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如今已长成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了。他们现在怎样了?还在年复一年地为学费发愁吗?现在他们考取大学了吗?他们是否已经走出大山,成为城市的一员呢?
贫困,有时是动力!它使大山里的孩子,顽强地“杀”出了一条“血路”来
我的案头摆着一份“希望通讯录”,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这30名贫困生中,有17人考取了各类大学,约占总人数的60%。其中王何灵、陈贤良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梅芳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何晓丽、陈丽香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梅丽红就读于宁波大学;罗剑就读于湖北教育学院……这些学生中,两个主修“大专文秘”的女孩子现已毕业——张玲虹在杭州某公司当文秘,季时慧则在宁波某大型外资企业当秘书兼财务,工作颇为顺心。
除了这17人外,由浙大张友苓老师一直结对的贫困生商伟林和练温剑,高考分数上了录取分数线,同时又被武警部队看中,最后纷纷自愿参军,现在一个在开封,一个在舟山。商伟林去年寄给我一张他在部队的照片,嘿!穿军装,打领带,挺威武的。
当年的贫困生练秀兰,初一时主演过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剧《同在蓝天下》,因而在云和县小有名气。她从龙泉师范毕业后,即被广州铁路局招聘,在广州——深圳的豪华列车上当列车员。两年多前,她给我发来短信说:“从穷乡僻壤忽然来到南方最时尚的大都市,很是新奇、激动。我终于走出大山了!这全靠浙大老师当初的支持啊!”
其他10多名未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中学毕业后也都在丽水市区或云和县城找到工作:秋云当了护士,周玲开了手机店,惟一已经结婚的一位,和丈夫共同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我都可以写出一段故事来。可以说,我们当年在云和奉献爱心,现在都已经有了结果,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已成现实。
在这里,我为这17名上了大学的年轻人写上几笔,讲讲他们在大学里的奋斗故事。
这些年轻人在逆境中奋斗,养成了顽强地承受重压的个性,他们即便进了大学,也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在浙江财经学院读经济学专业的何晓丽,深知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因此从大二开始就同时进修会计学专业的全部课程,预计今年上半年毕业时,可以取得双学位。同时,去年她还参加了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现已通过了好几门。可以想像,一个瘦弱的女生,同时要完成比别人多得多的学分,需要多么大的毅力,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梅芳于2004年考进浙江海洋学院,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她大一和大二成绩优秀,但她并不满足,执意要转学到杭州的名牌大学。因此念完两年后,根据省教育厅的“2+2”政策,参加有关考试,硬是凭自己的实力转学到了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专业,继续念大三大四课程。近日她来杭州报到,还到浙大来看望我,她说,“奋斗”的感觉非常好。
还有当年的贫困生陈巧琴,英语颇有天赋,从中学开始,七八年来每次给我写信用的都是英文,我手头积累了厚厚一叠她的英文来信。前几年,她考取了宁波工程学院英语专业,还是坚持用英语写信。去年。陈巧琴寄来一张她与外教的合影照片,照片中两人笑得很灿烂。
我感到,这些山沟里的年轻人如今真要飞出山沟,飞向世界了!
他们求学之艰辛,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
但是,高昂的大学学费,仍是横在这些贫困大学生面前的“拦路虎”。
众所周知,现在每年高考本科的录取共分三批,这三批本科生每年学费为六七千元至一万八千元不等,差别是较大的。而我认识的这批云和贫困生中,恰恰就有几个考上了“三本”的大学生,因此,他们必须面对每年近两万元的巨额学费。当初他们曾寄希望于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但事实上每个学生每年只能贷六千元,因此,读初中起就靠希望工程资助的这批贫困生,简直为巨额的大学学费愁白了头!他们曾想打退堂鼓,可又不甘心让自己好不容易拼来的大学梦就此破灭!
我的一个结对生叫梅丽红,初中时生活十分节俭,班主任老师说她一年的零用钱只有二三十元。她前年考取了宁波大学的英语本科,属“三本”,每年的学费需要18000元,这对她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今年梅丽红来杭州时给我看过她的成绩单,所有功课成绩都在85分以上,其中“英语口译”为91分,但她父亲上山砍柴为她挣学费时摔成了重伤,不能干活挣钱了。
我一直不明白她在如此恶劣的家庭条件下,前两年的大学学费是怎么应付过来的?大三学费有没有着落?
梅丽红在手机短信中没有回答我的前一个问题,倒是对我的第二个问题作了如下回应:“向学校贷了6000元,在云和乡下向亲友借了3000元,自己和妹妹(妹妹当喷漆工)暑假拼命打工挣了2000元,妈妈每天在工地挑沙子,工钱一天30元,共挣了1000元,还有6000元欠着。”
啊!这梅丽红!她在短信中像在报流水账,平平淡淡。可是我的心里却波浪翻滚,越看越难过。后来,我给她汇去了一笔钱,但仍未能补足全部学费。
这就是我认识的这批大学生,他们求学之艰辛,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对我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和震撼。
摆脱贫困,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材,是云和山里孩子们的追求和理想
经过十多年在贫困逆境中拼搏和奋斗,这批云和年轻人现已真正地开始走出大山!
在我认识的17名大学生中,其中兰恒香和叶红梅在杭州、宁波的相关医学院校读完高级护理专业后,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去年,我和我的同事建国老师与已在杭州工作的张玲虹,在美丽的杭州花圃有过一次聚会。这个穿着牛仔裤、高跟鞋的漂亮姑娘,完全没有了当年山里孩子的“土气”。
那时,我记起了9年前我与建国老师初次来到云和梅源中学,与第一届希望班10名结对生拍过一张合影。于是我问她,还记不记得9年前拍的那张合影。她说,怎么会忘记。不久,张玲虹到我家看望我。我拿出那张合影,指着照片上前排正中那个有点土气的小姑娘,问她:“这是你吗?”于是,大家都笑了。张玲虹说:“那时我连云和县城都没有去过呢。现在跟着公司领导到处出差,走出了大山,我的整个人生真的不一样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浙江财经学院的何晓丽,再过半年就大学毕业了。现在她除了写毕业论文,就是忙于落实工作单位。由于她勤奋好学,因此在招聘中比别的毕业生有更大的优势。杭州一些知名企业如“娃哈哈”等都相继欢迎她先去实习,西子集团公司甚至表态:等实习结束后就可签订聘用合同。过年前,一个更吸引她的公务员岗位——离杭州很近的桐乡市国税局打来电话,说她通过了笔试,叫她春节前去面试。何晓丽离她人生的理想目标只有一步之遥!让我们祝她好运!
他们发愤图强,在贫困中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现在,我面前摆着6年前的那张《丽水日报》,把《大山里的孩子们》又重读了一遍,当年那些熟悉的贫困生名字又从我脑海里浮现。
大约是1999年的夏天,第二届希望班的班长马晓玲在我们的资助下从梅源中学初中毕业了,可是面对升入高中后翻一倍的学杂费(约1300元/学期),她的父母实在无力负担了,想让她回家种地。高一开学在即,她的学费仍没有凑齐。8月底某一天,我突然接到她的一封求助信:“亲爱的伯伯,您能否最后帮助我一次,让我进入云和中学继续念高中吧!我是多么地想读书啊……”过了一天,我把她的求助信拿给我的同事———浙大土木工程系的许进军老师。许老师当时详细看了马晓玲的来信,二话不说,当天从邮局汇了800元给马晓玲,并在汇款单上附言:“寄上学费,望好好学习,祝你进步!”就在开学前一天,马晓玲及时收到许老师寄给她的学费。她把学费紧紧地揣在怀里,感动得大哭了一场。
这就是浙大与云和学生之间的助学情!后来,马晓玲在浙大老师的资助下顺利地念完高中。在高中阶段,她积极进行体能训练,2003年考入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二时就考出了“省导游证”。2006年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宾馆干起了酒店管理。马晓玲真是好样的!
王何灵,当年梅源中学的学习尖子,从初一到初三,成绩年年名列前茅。那年王何灵念初三的时候,梅源中学的吴校长曾亲口告诉我,说她极有可能升入县重点高中,甚至将来考取有名的大学,但她家境贫寒,担心她读不起高中,担心“一棵拔尖的苗子从此枯萎了”。
那次当我从云和回杭州后,“王何灵”这个名字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把王何灵增补到我们浙大结对的名单中,并把她推荐给我的同事——浙大土木系的葛炜老师。从那时起,葛炜老师每年都资助她,直至她高中毕业。
2004年,王何灵以优异的成绩从云和中学毕业,并于当年考入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环保专业。如今,她已是大三的学生了。
半年前,我邀请了在杭读大学的三位云和学子:梅芳、王何灵、陈贤良来浙大玉泉校区欢聚。我带着他们漫步在美丽的浙大求是园内,他们在竺可桢老校长的铜像前驻足,在现代化的邵逸夫科学馆玻璃幕墙下摄影留念,在浙大的“三士碑”前停留良久。此时此刻,他们也许在想:学士、硕士、博士的目标离自己还有多远?
令人鼓舞的是,当新年来临的时候,先是王何灵,紧接着是梅芳、陈贤良,都不约而同地给我发来手机短信,表示读完大学本科后,一定要继续考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而在宁波大学已经读大三的梅丽红,已经开始准备考研究生。过去的这个寒假,她把她的班主任老师当年攻读英语博士的资料书籍都借回了家,准备好好“充电”。如果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我想这四位优秀的云和学子将分别是他们老家所在那个山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硕士吧!
这就是我们云和的大学生!他们发愤图强,在贫困中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们一定会走出大山,他们已经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