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尔·辛格·珀尕如何体现了生涯四度理论的“高度”?

作者:337调查站2024-11-29 07:23:06

影评《摔跤吧!爸爸》 伟大且正确的父爱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展现真实父爱与勇气的印度电影。电影主角宝莱坞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原型名为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是印度全国摔跤冠军。他不仅培养了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还影响了更多女孩走上体育之路,打破了印度传统观念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现状。
电影中,有人质疑爸爸的教育方式带有父权色彩,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影片的整体精神。爸爸在发现女儿们具有摔跤天赋后,给予了她们充分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强迫她们做任何不愿意的事情。他设定了一年的期限,让女儿们自己决定是否热爱摔跤,并坚持下去。爸爸的教育方式,是基于理解与尊重,而非压迫。
电影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坚持,展现了真正伟大的父爱。他为女儿们遮风挡雨,忍受外界的非议,只为让她们能有独立的人生。在女儿们面对生活与训练的双重压力时,父亲的坚持与信念成为了她们前进的动力。
电影中最为触动人心的转折点,是吉塔的同学,一位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孩,对父亲的深情告白:“我希望上天给我一个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否则,我们的现实就是这样:从以女儿身降生开始,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等到十四岁便要嫁为人妇,以此摆脱家庭的负担。走向那个从未谋面的男人,为他相夫教子,就是人生全部的使命。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为你们忍受世人的冷嘲热讽,为什么?就是为了让你们能有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这段话让吉塔和巴比塔深受震动,她们开始主动起来,不再需要父亲的督促,自己早早起床,拼命训练。
电影中的父亲,并非强迫女儿完成他的梦想,而是发现了她们的潜能,并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电影中,父亲的教育方式与社会背景无关,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基于理解、支持与鼓励的教育理念。父亲对女儿的爱,既伟大又正确,他为女儿们的未来铺路,让她们能够拥有独立、成功与幸福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不仅是一部关于摔跤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父爱与勇气的电影。它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以及女性在传统观念下的突破与成长。通过电影,我们看到了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以及父亲对女儿独立自主的培养。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对他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摔跤吧爸爸所表现的主权思想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印度传记片。影片讲述了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将二个女儿训练成摔跤世界冠军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2017年05月0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
剧情: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普通人如何将天赋发挥到极致? ——观《摔跤吧!爸爸》有感

因为海报中的阿米尔·汗以及豆瓣超高的评分,我选择去观看《摔跤吧!爸爸》而非《银河护卫队2》。140分钟(原版169分钟,中国电影院有删减)的电影,几乎没有一分钟让我打瞌睡。
先上个电影预告片。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前全国摔跤手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 饰),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自己获得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梦想,于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有一天他能够获得世界冠军。
但是,也许是命运的捉弄,马哈维亚的妻子为他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在他几乎想要放弃自己梦想的时候,他偶然间发现了自己大女儿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饰)和二女儿巴比塔(桑亚·玛荷塔饰 )的摔跤天赋。这让他转换了观念,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就是“无论是男孩拿到,还是女孩拿到,金牌就是金牌”。于是他不顾家里的反对和周围人的非议,决定让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后面的剧情就比较老套了,在父亲的魔鬼训练之下,两个女儿进步很快,但是一开始也非常反抗父亲独裁式的训练。在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之后,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更加刻苦的训练。在参加一系列摔跤比赛之后,两个女儿相继成为印度女子摔跤冠军,并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
后来,吉塔代表印度参加了几届国际比赛,但都止步于首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吉塔在体育学院之后,接受了教练错误的指导,并且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一度与父亲反目。在吉塔迷茫之际,巴比塔也考入了体育学院,在她的劝说下,姐姐终于同意向父亲认错,并重新接受父亲的指导。
故事的结局带有一定的传奇性,父亲因为被人使坏,没能去现场看吉塔的决赛,吉塔也正是因为没有看到看台上的父亲而分心,在一度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被对手逆袭。在危急时刻,她想到了父亲的话“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得要凭自己力量战斗,尽全力救你自己”,绝杀了对手,获得了印度女子在该项目上国际比赛中的首枚金牌。父亲也因此对她说了一句“I'm proud of you”。
故事结束。
这个结局与《灌篮高手》中湘北与陵南的比赛如出一辙,是在最关键的比赛中,缺少了精神支柱(灌篮高手中的安西教练、电影里的爸爸兼教练),一度情势危急,但是最终战胜对手,自己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成长。
以上就是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基本剧情,整部电影立意深刻,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非常励志。
我这篇文章想谈的,是普通人如何将天赋发挥到极致?
吉塔和巴比塔都是天生的摔跤手,在得到了父亲正确的指导之后,最终都成为了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可能很多观众会疑惑,在马哈维亚的妻子连生四个女儿之后,在马哈维亚几乎都要放弃自己梦想的时候,他都没能想到去培养自己的侄子,让他成为一名摔跤手,然后拿下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天赋。马哈维亚应该不是因为侄子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就放弃了对他的培养,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应该不会心怀国家,时刻想着为整个国家赢得一枚世界金牌。那么,他之所以不培养侄子练习摔跤,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自己的侄子没有摔跤的天赋,无论怎么练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
诚然,努力很重要,但是,有时候天赋可能更重要。俗话说,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姚明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因为没钱给他每天提供一杯牛奶,把他送进篮球队,自此成就了中国篮球界的一段传奇;丁俊晖的父亲在确信了孩子有打斯诺克的天赋之后,不顾众人的反对,倾其所有,带着小丁俊晖去广东学球,最终丁俊晖成为了到目前为止在斯诺克球坛上取得成就最高的亚洲人,也是80后斯诺克运动员的杰出代表之一。
姚明、丁俊晖们,可以说是天生的篮球运动员、斯诺克球手,所以,天赋加上异于常人的努力之后,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么,很多人可能会困惑了,我没有天赋,我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即使我很努力了,我也很难看到未来究竟在哪里。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不那么擅长,但同样的,我们也必然会擅长其他一些事情,这种擅长,说是天赋可能有点夸大了,但是,这些事情确实可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普通人,不太可能把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各自领域的姚明、丁俊晖作为目。我相信,大多数人,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各自领域的前20%,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大家赞同我的观点,请继续往下看。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Frames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 (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 (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 (Musical/Rhythmic)
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存在某一方面相对擅长而另一方面相对较弱的情况。也就是说,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比如对于高考状元来说,他可能在语言和逻辑方面强于我们,但是在运动方面就未必如此了。我们普通人首先要有信心,我们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也有自己的天赋,也许我们的天赋即使开发到最大限度也无法使我们成为各自领域的姚明、丁俊晖们,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所擅长的领域成为一名佼佼者。
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呢?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独特的经历,在多年的经历中,你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比较擅长做什么。如果这样还不能确定自己所擅长的,那么,我建议你多尝试一些一直想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去尝试的事情,越早越好,然后为这件事情付出努力,你会发现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擅不擅长。此外,如果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我们可以给自己做一些心理学小测试,来发现自己的天赋。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成为各自领域的前20%作为目标,最后一步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赋。
无论是做自媒体还是其他工作,我们一旦决定要做了,就必须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电影里的吉塔和巴比塔接受到的训练我们也看到了,如果她们没有经历魔鬼般的训练,可能到最后也只会泯然众人。
努力可以包括两个方面,输入和输出。比如,吉塔和巴比塔接收到的训练就是输入,而当她们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父亲带她们去同男孩子参加摔跤比赛,后来带她们去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这就是输出。同样的,以做自媒体为例,比如我想要在写作上不断提高,以期有一天能够获得不错的点击率甚至给自己带来本职工作以外的第二份收入,我必须要看更多的书,去看更多的文章,去模仿别人的文字,这就是输入,但是,我不能仅仅只是看,我得选择一些合适的选题,然后把它写出来,排版精美,在公众号上投稿,不断进步,这就是输出。
有时候,输出比输入可能更加重要,没有输出,永远不知道做一件事有多难。
在持续不断的输出之后,我们也许会比较顺利,比如吉塔很快成为了全国摔跤冠军;也可能,并不那么顺利,比如吉塔连续数次在国际比赛上止步首轮。如果顺利的话,那我们就继续坚持,强化自己的天赋;如果不那么顺利的话,我们也不要气馁,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反思或者找在该领域更厉害的人去请教。
我相信,如果我们真的尽力去做一件事了,结果都还会不错的。
00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Just Find it, then you get to protectit.
002.如果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勇敢地尝试吧。
003.在决定努力之前,先搞清楚一个问题:输出与输入都非常重要,甚至有时候输出更加重要。永远不要试图给自己找借口。
004.最后分享《摔跤吧!爸爸》里印象较深的几句台词:
他为你们遮风挡雨,抵抗全世界,默默的忍受你们闹脾气,为什么?为了让你们俩有未来…有自己的人生。
我在此停留,只为成为最强者。
在比赛之前,要先战胜恐惧,至少我女儿已经战胜恐惧。
她们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她们的父亲实在太疯狂。
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得要凭自己力量战斗,尽全力救你自己!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作文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一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
在观影的同时,观众被片中深深的热血励志氛围所打动,并多次击中泪点,140分钟的紧凑的片长更让人“无尿点”,观众的心被紧紧的抓住了,尤其是三场扣人心弦的竞技对决,更是看得不少观众心跳加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观影后说,“从剧作到表演,从节奏到音乐都相当惊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口碑爆棚的商业电影。
剧中演员蛮拼的!此剧背后,我们了解了戏骨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拍影经历。虽然他有“印度刘德华”之称,中国观众对他也不陌生,但为了出演这部电影,他在戏外也是一个励志典范。为了最真实的表现剧情,他在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后;短时间内从130多斤增肥到200斤,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然后又在五个月内减掉25公斤的赘肉去拍壮年的戏份。而剧中扮演两个女儿的女演员也进行了一年的摔跤培训,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摔跤场景看来很真实的原因。可想而知,从胖大爷到型男,这一增一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执着!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非常人所能承受!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无遗!
在给演员点赞的同时,我们不禁要为那些假唱事件的主角,惊险时刻靠替身的“明星”汗颜,职业的操守哪去了?专业、敬业的精神哪去了?是走心还是走钱?仅靠颜值圈粉,注定不会深入人心。影片戏里戏外体现出的实力、专业、敬业,何尝不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演艺界如此,其他行业也如此,只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是当下最有生命力的。C919首飞,以工匠精神铸就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我们每个人对所干的工作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才会有更多的完美,才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二
作为一部长达161分钟的体育励志片(引进版被删剪为140分钟),本片的前一个多小时剧情是非常精彩的,从阿米尔·汗扮演的全国冠军摔跤手解甲归田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运动员;再到大女儿终于认识到摔跤对于她摆脱受传统束缚的印度女性命运的重要意义,于是发奋苦练实力猛涨,一路在民间“野跤”比赛中打败各路男孩子摔跤手,最终在国家正式摔跤比赛中成为女子摔跤冠军,进入国家队后回家休假时用学到的新技术在摔跤场上赢了年迈的老爸——影片前半部分的剧情、角色、节奏感、喜感和动作戏都处于绝佳状态,欢闹昂扬的印度片独特氛围对观众有着强劲的吸引力,体育励志同女权主义紧密结合,而且一点都不刻意、不说教。
影片对印度风土民情和社会现状的展现也信手拈来,对于阻碍印度体育事业发展的官僚主义问题,影片也是旗帜鲜明地给予批判。一部体育励志片,在把体育部分拍得精彩引人之外,还能有如此多体育之外的精彩内容,放眼世界影坛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影片张扬的女权主义和女性独立意识,对于印度社会乃至东方社会来说,都极具进步意义。大女儿小时候先是在开明老爸的亲情护航下击破传统的束缚,女权意识觉醒,长大后在摔跤场用在国家队学到的技巧战胜老爸,更是堪称女权对父权的“绝杀”,标志着她再也不是需要在父亲庇荫下成长的小女孩,而是具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父亲的独立技能和独立人格,这种“女权进阶”的升华简直不能太美。
可惜,本片的后一个多小时剧情,搞砸了此前完美的一切,使得本片无法成为一部“神作”。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可以称之为“体育励志片”的话,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就变成了过度夸张儿戏的“体育童话片”。
接着前面的剧情继续说,本来大女儿在实力和精神上都完成对于老爸的超越和独立,结果后半部分剧情却大踏步后退,父权又重新回归“伟光正”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又变回了“女儿离不开老爸护佑,老爸说的一切都对对对,女儿在老爸的指导下拿下国际冠军”这样的套路,这不就跟影片前半部分的套路重复了吗?
说具体情节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女儿成为印度的国家级运动员之后,在国际赛场上连续失利,于是老爸专门赶到国家队集训营进行督导,结果他的出的结论是:国家队教练教的全是错的,你以后不要理国家队的训练安排了,我给你重新规划训练计划。甚至到了英联邦运动会的赛场上,大女儿上场比赛,国家队教练喊“防守”,老爸就喊“进攻”,国家队教练喊“进攻”,老爸就喊“防守”,总之就是一切跟国家队教练反着来,而且最终证明老爸全对!这“主角光环”已经亮瞎人眼了啊!
不知道你看到这种情节是啥感受,反正笔者当时在影院看到这里已经彻底傻眼了。打个比方,你能想象张继科他爸对他说“刘国梁刘指导跟你讲的战术都是错的,别理他,听我的”吗?凭什么啊?就凭你从小训练他打乒乓球吗?荒谬爆了是吧?即便影片中的老爸有印度国家冠军的身份打底,毕竟距离他的时代过去至少已经20年了,无论是训练方法还是技战术,老爸都应该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影片却把他凌驾在国家队教练之上,成为女儿一路过关斩将赢得印度首个国际摔跤比赛冠军的决定性因素。而影片之所以这么做,更多地还是出于商业片“做戏”的需要,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戏”的话,那么大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剧情就没有老爸插足的余地了,大明星阿米尔·汗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阿米尔·汗才是本片的招牌,一定要让他在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发挥重要作用,一定要让他处在矛盾冲突的核心位置,所以就有了女儿不听国家队教练而是听老爸的指导拿下国际冠军这样的剧情了。而且,扮演老爸的阿米尔·汗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乔布斯一样,具有“现实扭曲力场”,即便是这种不甚合理的人设和剧情,在观影过程中都会让观众倒向他的一边,在情感上认同他这个角色。不过,这样一来,影片后半部分已经不是“体育励志片”,而是变成“体育童话片”了。
但不管怎样,本片的优点还是足够多的,尤其是主演的表演都堪称大放异彩。扮演老爸的阿米尔·汗,在影片中以年轻肌肉男、中年老爸、老年老爸三种不同身材和样貌出现,如此强大的“变身”能力,完全不亚于克里斯蒂安·贝尔等几个好莱坞著名的“橡皮人”。而且阿米尔·汗的演技和气质都堪称绝佳,演绎不同年龄层的老爸都那么有说服力,威严与冷幽默并存,往那儿一站,不用多说话,就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叫“父爱如山”,如此强大的塑造角色能力,感觉目前华语影坛无人能比。
扮演他女儿的大演员和小演员也都很赞,不仅演起戏来生动自然、十分可爱,而且拍摔跤戏都有板有眼、极具说服力,让观众完全信服她就是个实力超群的摔跤手。看人家印度青年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也远非我们这帮小美女、小鲜肉们能比的。
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三
母亲节的名义,看摔跤吧爸爸。与女儿探讨观后感。
1,成功没有捷径,快乐的精髓来自于经历拼搏内涵丰富的成功喜悦。以为老爸过时了,以为清规戒律没必要,事实告诉我们,谁也不会随随便便成功。简单易得的快乐和诱惑会麻醉我们的'神经,结果是,让我们把过多的时间用于简单快乐,而不是用于厚积薄发,去体会雨后彩虹的美丽,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快意。
2,凡事都要讲方法论,同时方法是有层次高低的,道术体用是不同境界。为什么国家教练不如爸爸?因为,教练执迷不悟于术,爸爸教的是道。道是理念,是方向,是发自心底的强大力量。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策略决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吉塔问爸爸采取什么策略,爸爸的答案是“让人们记住你”。于是,奇迹发生了!所以,如果有带你领略道行的贵人,珍惜吧!
3,国家的强大靠什么?很显然,不是影片里的官僚和猪教练,也不是那些歧视女性的村民。那么,国家的意义是什么?影片的最后告诉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是目的,是意义,是高于生老病死的价值荣光。孩子也不是目的,是意义!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4,现实是残酷的,人生充满着不公和算计。即便你有一个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爸爸,即便你一身武艺,决定你第一次上场比赛的仍然是可以多卖几张票。但是不是就独善其身,不要去争取了呢?很显然,影片通过14岁的新娘给出了答案。说到底,命运不亏欠谁,决定过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
5,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部纯印度风格影片,深深打动我们,里面的歌舞毫无违和感。无论是世俗的眼光,还是女性的爱美,摆脱被歧视地位的努力,都是人性。
最后,向导演和男主致敬。我们不必为了贫穷或落后感到羞耻,我们必须为不主动摆脱贫穷或落后感到羞愧。每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都值得赞颂!

看《摔跤吧!爸爸》,看父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揭示了父爱最真实、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影片讲述了一个印度农民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实现自己未竟的摔跤梦,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
马哈维亚是一位有着强烈信念和坚韧不拔精神的父亲。在他看来,女子摔跤并非是不可能的梦想,而是一条通往成功和自强的道路。他打破传统观念,坚持训练女儿,任凭他人非议和嘲笑。
马哈维亚的父爱不仅体现在对女儿摔跤事业的无私支持上,更体现在他对她们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培养。他教导女儿们要坚强、勇敢、不畏困难。鼓励她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因性别而限制自己的梦想。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吉塔第一次参加全国摔跤锦标赛时,她面对对手的强大攻势,陷入了困境。此时,父亲马哈维亚的声音在她的脑海中响起,激励着她坚持下去。吉塔凭着父亲的话和自己的毅力,最终战胜了对手,赢得了比赛。
马哈维亚的父爱不仅仅是一种榜样,更是一种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父爱不只是溺爱和呵护,更应该是引导、支持和启迪。在女儿摔跤的旅途中,马哈维亚的陪伴和鼓励,成为她们最坚实的支撑。
影片同时也揭示了父爱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牺牲。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马哈维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放弃了自己的摔跤事业,变卖了家里的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女儿的训练中。这种牺牲体现了父爱无私奉献的本质。
《摔跤吧!爸爸》不仅仅是一部体育励志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父爱的颂歌。它提醒我们,父爱是一种强大而无私的力量,它不仅能成就孩子的梦想,更能塑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片中的马哈维亚,是一位真正值得歌颂的父亲,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父爱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