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李连杰为什么剃光头

作者:337调查站2023-04-21 16:30:46

李连杰为什么剃光头

是李连杰在寺院苦修,他跟随师父们吃斋念佛、虔心祈福! 我们都知道,李连杰是一名虔诚的佛弟子,他在最红的时候皈依佛教! 1997年,34岁的李连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但是却发现周围很多人有几十亿的身家,甚至于上百亿的身家,他们都在那里痛苦啊焦虑啊,那他们在痛苦焦虑什么呢?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李连杰走入了佛门,皈依三宝。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天天想着出家当和尚。 但是,一位高僧却不同意他这样做:“因为出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家还讲究入世修行呢!” 在高僧的劝导下,他开始竭尽全力做行善助人,还立下遗嘱,死后捐出100亿,用于慈善事业。

《少林寺》让李连杰痛哭坦言不该拍这部电影,曾经发生什么让他如此感慨?

作为“功夫巨星”,李连杰是成功的。而他的“发迹史”是从《少林寺》开始的。但是多年后,在某采访栏目,他难以自控,眼含热泪的说道“我不该拍这部电影……到30岁时我非常后悔,因为很多年龄小的观众,在看了电影后竟然削发去练武。而如果只是爱好武术还罢,有些人学到一招半式便想着找人切磋,这显然是错了。”说完这些话后,他难掩悲伤,痛苦流涕。

一、李连杰因为拍摄《少林寺》而后悔

对于李连杰来说,《少林寺》的开拍改写了他的人生,让他从一个小有名气的武术冠军成为人尽皆知的“功夫巨星”。从这点来看,电影《少林寺》对他来说有知遇之恩。

可是,人生在每个阶段的想法是不同的。就像李连杰说,自己在刚拍完《少林寺》之后是非常高兴的,但是到了30岁左右时,他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在某访谈节目中,李连杰坦言,自己虽然因为拍了《少林寺》而名声大噪,但是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他很是后悔。

二、“少林迷”都做了什么疯狂的事?

根据查证可知,在李连杰30岁时,《少林寺》在国内的人气高涨,一些“少林迷”开始出现,他们放弃学业,削发为僧,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武术,来为未来“铺路”。

和李连杰从小习武不同,有一些人是“半路出家”,所以技艺在短期内不会有太高的提升。但是他们并不这么认为,学了一招半式,便认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了。到处找人PK,炫耀自己会武功。

其实,对李连杰来说,武功主要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如果成为寻衅滋事的由头,那就为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也会让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

三、明星应该学学李连杰的担当

在拍摄《少林寺》的时候,李连杰才17岁,他不会想到自己在30岁时,会因为接拍了这个角色而后悔。而他之所以如此自责,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给粉丝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感到羞愧。

可是,即便李连杰不接拍该电影,也有其他人代替,因此,青少年纷纷效仿他剃光头发去练武,主要还是角色带来的影响力,与李连杰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总结

在当今这个“向钱看齐”的时代,一些明星为了利益和出名,可以出卖灵魂和尊严,更别说会不会考虑自己对粉丝和社会的影响了。

可是李连杰的这一举动,就是在给娱乐圈的明星以告诫,即“做明星要有底线,否则出现不好的影响,在日后很容易悔恨终生。”

但愿大家能够体会到李连杰的良苦用心,在做明星之前,先把“人”做好。

李连杰当初是怎么被选作演员的?为什么会在【少林寺】电影中而出名的?

1975年至1979年连续五年获全国武术全能冠军,1980年,李连杰被导演张鑫炎邀请出演由国务院邀请香港电影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电影工作会议计划筹拍的影片《少林寺》中的主角觉远。后《少林寺》上映,此片内地以当时一毛钱的票价,累计票房高达1亿元人民币。《少林寺》作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少林寺》创下2616万港币的记录,风靡全国大陆和港澳台,引起巨大社会轰动,并兴起了一股年轻人剃光头去少林寺习武的风潮,李连杰一炮而红。 1983年2月,《少林寺》的姊妹篇《少林小子》在香港首映,创下2200多万港币的辉煌票房成绩。由于两部少林系列影片在亚洲地区的大卖,李连杰引起

港台拍摄的清宫电视剧里的人物只扎辫子不剃头是为什么?

因为港台电视拍摄流程的问题吧,像香港是工厂式拍摄,一个电视台用一批固定的演员,类似于固定上下班,领工资。每个演员都相当高产,同一时间拍几部戏穿梭于几个剧组,就算不是这样,也是很短的时间内要接不同的戏。如果剃了头会带来拍时装戏的麻烦。 内地就不是了,演员收入比较高可以很专心的在一个剧组里,剃了头等它长长那段时间,想接戏就接,不想接就歇。 所以我觉得不能算是演员敬业不敬业的问题,我们应该多包容吧

为什么以前香港演的清朝戏都不剃头?

因为演员不可能只演清朝戏,万一剃了光头,又接到现代戏了怎么办?剃了光头,人变丑不说,又很难长回来,所以很少有愿意为了一部戏剃头的。

话说回来,这剃发留辫是清朝的封建糟粕,剃发严重摧毁了汉人的文化优越感,所谓的夷夏之别瞬间荡然无存,成为满洲贵族打击汉人自信心的重要措施。

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剃发令有效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人们就将清宫戏称之为“辫子戏”。其实留个辫子对于化妆师来说并不算难题,找一个发套就能解决,但问题是清朝的法式是必是必须剃头的。

在清朝前期,剃发的面积非常大,只能留后脑勺的一绺头发编成发辫,俗称“金钱鼠尾”。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渐渐稳固,统治者对于发式的管控也放宽了许多,剃发的面积越来越小,所留的头发越来越多。到了清朝晚期形成了今天常见的阴阳头,既头顶前半部剃发,后半部则留起来绑成辫子。

可是即便如此,清朝的发式也需要剃掉前面的头发,而演戏时是不能只剃前面,肯定要全部剃光,这对于早期的香港的影坛而言是很难接受的。首先,在以前的演艺圈中,艺人的偶像包袱是非常重的,当年的香港艺人甚至不敢公开自己的婚姻情况,就连刘德华都是隐婚多年,更别提晒娃了。

而剃光头更是有损艺人的颜值,许多艺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在演戏时都拒绝剃头。可能是出于形象考虑,刘德华极少出演清宫戏,即便是出演也不剃头。本人查了一下,刘德华貌似只演了两部涉及清朝的戏,一部是1988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另一部是2007年的《投名状》,前者没有剃头,后者也没有剃光,类似于寸头。

在《投名状》中刘德华并没有真正的剃光头,实际上这种发型在清代是不被允许的,清政府不管你有没有钱,忙不忙,头发必须剃光,不能留发茬。

再者,香港演艺圈的范围是很小的,艺人一共就那么多,许多艺人一年要拍许多戏,其中有清宫戏,也有现代戏。

如果清宫戏的拍摄顺序较为靠前,演员们把头发给剃了,接下来的现代戏就没法演了,谁也不愿意整天看一堆大光头出来晃悠。

以周星驰为例,在1992年到1993年期间,周星驰相继拍摄了《逃学威龙2.》、《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逃学威龙3》六部戏。

在这六部戏中,《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都是清代戏,按理说是需要剃头的,但是其中的两部《逃学威龙》是现代戏,不能剃头。

鉴于头发这玩意的生长速度是有限的,因此在周星驰在《审死官》、《鹿鼎记》、《鹿鼎记2》、《武状元苏乞儿》这四部戏中都没有剃头,选择直接带个发套了事,反正大家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