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台湾漫画家八耐舜子是不是日本人的后代

作者:337调查站2024-05-10 12:15:42

八耐()子啥字读音?

八耐( 舜 )子

拼 音
shùn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古人名。传说中中国古代帝王。号有虞氏,史称虞舜。舜传位夏禹。
备注:

有个漫画家,叫八耐舜子,
是个中年男人。
画师洪岳舜,网名为 八耐舜子。
他的漫画,文字甚至比画面多,
但幽默风趣,贴近生活,言之有理,
附图,仅供参考引用,不作他用。

百万人追踪的八耐舜子,老婆是他的天!

作者\编辑Angela
你没看过他的本尊,但你一定看过他的文!
在网路上拥有百万人气的手绘图文创作家『八耐舜子』,是个幽默的中年大叔,他的作品因为充满趣味、贴近生活,获得许多粉丝的认同。
他之所以可以创造出这么触动人心的图文,因为他是个很爱老婆、会帮忙照顾小孩、很爱家的好男人。
八耐舜子在绘画上的启蒙,始于小学三年级,各种画画比赛的好成绩,开启了他的兴趣。
小学毕业那年,顺利进入少数名额的国中美术班,更让舜子得到了非常大的激励。
求学阶段一路走来,父母及老师没有批评反对、只有实质肯定鼓励,造就了八耐舜子在手绘这条路上的自信,也坚持维系手绘的温暖。
说起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八耐舜子』透露平常会写纸条或画小图留言给老婆。
有些话不敢说、不好意思说、不知道怎么说,透过手写手绘留言传达,也是一种不冲突的沟通方式。
舜子也说,太太非常支持他把绘画当工作,看到同事朋友之间转发分享八耐舜子的图文,总有「以先生为荣」的骄傲感。
平常在家如果发现他陪伴孩子心不在焉,就知道舜子心底挂念著工作,太太会怂恿他到工作室去专心画画。太太的支持,让舜子很感谢,也是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冲刺事业的动力。
而舜子对太太的回报,就是给她「一个安稳的家,在家可以丑得很自在」,因为这代表他营造的这个家,是一个让人安心、信赖的家。
当我们请舜子想一个字送给老婆时,他也用「家」来感谢太太的付出,同时也想对太太说:「不要想太多,你已经做的很好了!」非常暖心的一句话,真是触动每一个女人的心啊!
对于妈妈这个角色,舜子认为真的很辛苦,24小时待命,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
因为太太喜欢阅读,也正在准备考证照,所以周末假日时,舜子会负责带着妈妈陪孩子们出去玩,让妈妈享受祖孙乐、让太太可以一个人安静在家,好好放松或是专心读书。
对于这样的安排,舜子非常自豪可以一次满足二位妈妈的需求,自己也借机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情感。
推荐阅读:吵架是为了解决下一次的观念不合,且最忌讳长辈插手!
八耐舜子的日常,都会帮忙照顾小孩,洗澡、写功课、说故事、陪玩陪睡… 但,他也承认自己是个「猪队友」,太太平常不准小孩吃的、玩的,他都偷偷通融,小孩吃不完的食物,都是进他肚子,所以爸爸的肚子一天天长大,不是没有原因的啊!
对于小孩学画画这件事,身为一个图文画家,八耐舜子建议「尊重小孩的自主性」。
他不会主动安排小孩学画画,但如果小孩对他的画具有兴趣,会让他们触摸、引导尝试。因为舜子认为人的创意无限,不应该被局限怎么画。
『八耐舜子』在追求自己的事业成就之下,也是一个爱家、顾家的好老公、好爸爸,因此他才能画出这么多触动人心的图文。
让粉丝们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点头如蒜的说:「这根本就是我的心声嘛!」「八耐舜子怎么这么懂我!」
独家专访:
最近新书才刚发行不到一周,已经再版三刷,全台湾刮起的八耐舜子旋风真是疯狂。
如果你还不知道『八耐舜子』的魅力在哪,赶紧翻阅《解忧起笑店》,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吧!

舜水先生朱之瑜坚持反清复明却改变了日本历史

随着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崇祯皇帝殉难,清军入关。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也就正式划上句号。
中国全境已尽数落入清王朝手中。抗清复明的大业,已悲情落幕。而郑成功麾下的一位幕僚,也长叹一声,踏上离乡背井的路途。他以后的足迹,在鲁迅笔下《藤野先生》里轻描淡写一句:“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这篇一代人中学生涯必学的课文里,名叫朱舜水的游子,只是个不起眼的存在。然而对他轻描淡写的鲁迅,乃至那年月狂热崇拜日本,组团跑去学习的进步青年们,却很少有人想到:正是这位朱舜水,把晚明的思想文化,在这个贫瘠的东洋小岛上开花结果,成了近代日本崛起的先声。朱舜水者,便是号称明末清初五大学者的思想家——舜水先生朱之瑜。
一:朱之瑜何许人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名门望族。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自由时代,名流出的多,但败类也多:有些人正气凛然出了名,可大难临头后变节比翻书快,后来叛变投敌的钱谦益,便是典型代表。还有一类人:道德品质堪称君子,可水平却不接地气,好心办出的坏事一箩筐,直到把明王朝办完。著名的东林党里,这类人更不少。而朱之瑜却是第三类:既有风骨品质,更有接地气的本事。这类稀罕人物,以清末学问家梁启超的观点,满打满算只有五人,即“晚明五大思想家。”朱之瑜,便是其中之一。
朱之瑜家是余姚名门,祖父朱孔孟多次谢绝朝廷征召,父亲朱正多次谢绝不过,才当了漕运总督。世代相传的一个信条,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清高的直接后果,便是朱之瑜艰难的童年:父亲英年早。母亲拉扯着三个孩子贫寒度日。小朱之瑜也早当家。小小年纪就养家口。不但干种地屠宰之类的农活,连城里的帮佣杂役也曾做过。学业也没落下,一面打工一面自学。学业日益精进。
到朱之瑜二十五岁那年,哥哥朱启明考取武进士。家境不但大好,在兄长关照下朱之瑜求学也得到新机会,先后拜了三位名流为师:朱永佑,张肯堂,吴钟峦。这三个人有多厉害:朱永佑,崇祯年间的吏部侍郎,张肯堂。崇祯年间的福建巡抚,最厉害的是吴钟峦,虽说官职不高,但教育成果显赫,好多朝野名流,都曾是他的学生。
这三位老师先后传授给朱之瑜的,除了传统儒家学问外,还有明末一门新兴学科:实学。实学,源起于宋代的“事功学派”,强调经世致用。隆庆万历年间的杰出政治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实学的忠实信徒。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一个天赋秉异的苦小子,机缘巧合遇到了江湖顶级高手,获传独门武功秘笈。朱之瑜的实学本事,也顺利层层升级。很快声名鹊起,成了知名俊才。
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便是吴钟峦。此人多才多艺,从财政税收到种地砍柴,样样本事都尽数传授。除了这些独家绝技,他教朱之瑜最多的,就是坚定的信念。经常用各种方法,磨练考验朱之瑜的意志,反复灌输给朱之瑜的,便是一个强大的信仰:不能忠孝,虽有经济之才,何益哉。正是这个强大信仰,支撑了朱之瑜一生的选择。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教育下,朱之瑜的能力突飞猛进,照当时苏松学政亓炜的话说,就是“文武全才第一”。而真正见证朱之瑜这时期实力的,就是他已修炼得如火眼金睛的判断力:朝廷的橄榄枝抛来,邀他入朝做官。但朱之瑜的回答却是冷冷俩字——不去。
因为他早看透了那位正玩命励精图治的崇祯帝。照着他给妻子的话说,我要是出来做官,肯定会官运亨通,然后就会建言国事。说的话皇帝肯定不会听,轻了就会把我问罪,遇到祸事还会拿我顶缸。对比明末好些名臣的遭遇,朱之瑜的预言,确实准的离谱。看懂这一切的朱之瑜,从崇祯年间起,先后十六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一边把大明风景看透,一边在休闲的日子里细水长流。
而比起先祖的清贫来,一身实学本事的朱之瑜,却把闲居的生活,都打理得丰富多彩:除了种地劈柴,就是外出讲学。捎带还常做点生意,动动脑子就赚不少钱,从江南到日本越南,都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朋友。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但生活滋润的朱之瑜,最后还是把明朝惹毛了:南明弘光政权成立后,权臣马士英也盛情邀请他,朱之瑜依旧淡然拒绝,谁知却惹恼了小心眼的马士英,打算罗织罪名把他逮捕。但朱之瑜人脉太熟,更狡兔三窟,早早就收到消息,立刻脚底抹油,躲进了舟山群岛。本来他以为,这不过是暂避风头。但万万没想到,他刚跑了没一个月,清军就大举南下,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灭亡。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曾想整治朱之瑜的权臣马士英,带兵坚持在太湖流域打游击,最终被俘英勇就义。朱之瑜的家乡,也沦入了清军的铁蹄下,只有舟山群岛靠着地理优势,暂时未被战火波及。那个曾经温暖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二:挺身赴国难
朱之瑜有家难归的时候,南明王朝,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舟山群岛上,集结了大批败退来的军队与官员,鲁王朱以海也很快到了,就任为“监国”,这是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堡垒。初到舟山的朱之瑜,一边打理他在舟山的生意,一边打听外面的风声。而随着鲁王政权的建立,一直悠闲的朱之瑜,却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身抗清,全力救国。
他做出这个抉择,一个原因,就是三位授业恩师,张肯堂,吴钟峦,朱永佑,都投身在鲁王身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一直悠闲的俊才,心中其实一直埋藏着沸腾的热血。国难面前,终于唤醒。热血沸腾的朱之瑜,从此正式成为南明的谋士。一边卖力干活,一边拒绝南明的官位: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抛弃舒适的生活,为抗清复明,甘愿历经艰难。
而他干的最重要的活,就是为鲁王政权筹钱。不但自己多年攒的家产都捐出来,更乘风踏浪,远赴海外筹款。从此开始,朱之瑜便踏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多次往返在海洋上,从朝鲜日本到东南亚。期间也曾作为鲁王的特使,联络各地抗清力量。十几年的人生,基本都在海上动荡。期间生命危险更好几次。一次半路遇到清军战船,一干人等惨遭俘虏,清兵钢刀架在脖子上,逼朱之瑜投降,结果朱之瑜面不改色,反而谈笑生风,甚至给面前清兵讲忠孝之道。这一番风采,就连敌人也大为叹服。清军主将刘文高敬佩不已,当场将朱之瑜释放。
而比起这些淡定的表现外,便是朱之瑜优良的工作成果:先后把多支零散的抗清力量,团结在南明政权旗下,更为海外筹款,找到了一个重要落脚点:安南会安。会安,即今天越南会安市,明末的时候,这里是华商云集之地。通过艰难的奔走,朱之瑜多次成功筹措饷银,源源不断送回国内。同时也以会安为基地,发展抗清力量。这个小小的港口,一度成为海外明朝遗民的大本营。朱之瑜在这里的十二年,工作十分成功。
但沉重的打击,却是接踵而至。先是永历五年,清军悍然发动了对舟山群岛的大规模进攻。鲁王政权兵败如山倒,朱之瑜的三位授业恩师:张肯堂,吴钟峦,朱永佑,都先后死节殉难。闻听噩耗的朱之瑜悲愤不已,从此不再过中秋节,以示对老师故友的纪念。而在经过五年近乎绝望的等待后,朱之瑜终于等来了一封迟到三年的书信:这是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给他的信。信中告诉他,鲁王一行已寄身于永历政权大将郑成功处,读到这里的朱之瑜,仿佛看到云开月明,以他自己文集里的话说,当时喜得泪流满面。
但继续读下去,便是巨大的委屈填满心头:对孤守海外的朱之瑜,鲁王破口大骂,说朱之瑜只顾自己过小日子。这无理的指责,令这位历经苦难的忠臣,再也无法忍耐,当场挥毫泼墨,为鲁王写下一封披肝沥胆的回信——上监国鲁王谢恩疏。在这封书信中,朱之瑜叙述了自己海外十二年的生活,更写尽了自己拳拳之心。为此把自己一直恪守的规矩也破了:接受了永历王朝的官职,正式成为明朝官员。不为荣华富贵,只为向所有人证明:从此之后,我的命运便与大明紧紧捆绑。得到消息的朱之瑜,便准备动身回国。万没想到,意外又发生了:安南国王阮福濒打起小聪明,想收揽朱之瑜为自己所用。
他一小聪明,朱之瑜的祸事就到了:先把朱之瑜强行带入安南官府,而且每天都去杀朱之瑜的邻居。谁知朱之瑜不就范。阮福濒又来软的,说你只要做官,就给你造豪华府邸,把你妻妾全接来。朱之瑜朗声大笑:我离开家乡十三年了,哪有什么小妾。阮福濒最后又试探了下:派大臣写了一个“确”字,这下朱之瑜更豪情大发,挥笔写下一幅《坚确赋》,表达了自己摈弃荣华富贵的信念。阮福濒终于服了:你真是高人,走吧。
五十多天的囚徒遭遇,史称“供役之难。”朱之瑜以其高贵的品质,令凶残的敌人心悦诚服。期间的朱之瑜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取名为《安南供役记事》。梁启超说:这好比一场突然的飓风,却折射了朱之瑜至诚爱国的高尚人格。永历十二年秋,历经坎坷的朱之瑜,成为郑成功军中一位文士。他奔走十多年的抗清大业,这时已呈现出最灿烂的曙光:郑成功以麾下十余万大军,发动了对清朝东南地区的大规模讨伐。目标攻克南京,光复大明东南半壁。
作战计划启动,朱之瑜热情高涨,他再度出使日本,寻求日本幕府的支持。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却有个小插曲:日本学者安东守约,主动给朱之瑜写信,恭恭敬敬求教各类学问。阅信的朱之瑜欣喜不已,立刻欣然回信,收下了这位日本学生。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件不起眼的小事,竟深深影响了后半生。
但老本行抗清大业,很快急剧逆转:眼光一向准的朱之瑜,再次发现此郑成功不靠谱:以朱之瑜的评价,虽然他英勇过人,但他有俩大毛病,一是刚愎自用,二是优柔寡断。于是战局迅速恶化,七月份清军反扑,郑成功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后败退厦门,而后永历政权失陷,郑成功困守厦门,抗清的大业,在划过这抹最灿烂光辉后,终于还是无情的熄灭了。看得通透的朱之瑜,也终于心灰意冷。永历十四年春,六十一岁的朱之瑜,做出了一个新的人生抉择:乃次蹈海全节之志。再度漂泊海外,不仕清朝。而漂泊的目的地,就是之前他已经去过六次的日本。
由于多次造访日本,虽然没办成事,但朱之瑜的名号,在日本早就传开。这次抵达日本后,不但受到热情接待,还破了日本的老规矩:德川幕府严禁外国人在日本定居。但先前已拜朱之瑜为师的安东守约,是柳川藩主立花忠茂的近侍。有他上下奔走,终于创造奇迹:朱之瑜获准在长崎租屋定居。日本锁国令以来,他是唯一获得破例的外国人。
三:传道在东洋
初到日本的朱之瑜,受到了极多的关照。特别是新学生安东守约,除了常登门求教,还把自己一半的俸禄都慷慨赠送。靠这些帮助,朱之瑜的生活,总算安顿下来。但朱之瑜的内心,却极度痛苦: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昆明殉难。郑成功虽然光复台湾,再造抗清根据地。但旋即也英年早逝。抗清的大局,越发也不可为。坏消息一个个传来,朱之瑜的心头,也接连伤悲,客居日本后,每当想起故国沦丧,他常常夜深人静的时候切齿流泣。儿子写信给他,告知生活困顿,他回信谆谆教诲:说就算哪行也过不下去,饿死也不能做清朝的官。
他自己也打算这么做。客居日本几年里,基本都是深居简出。到了永历十九年,手头有了点积蓄,他打算买几亩地,从此躬耕度日,不问世事。但这时候的日本,却恰好是个重大演变期:日本主流佛学思想日益衰退。明朝百花齐放的儒学思想广泛传播,涌现学派无数,先前为朱之瑜定居奔走的安东守约,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但这时的日本儒学,也有大困扰:学派多思想杂。有官方的朱子学,还有追奉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思想的古学派。更有悄然崛起的阳明学派,都标榜自己是正统,互相更争个没完。而且这帮人水平也都有限,更盼着有正宗大师来解惑。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朱之瑜。日本幕府集团也有自己的算盘:儒学虽然好,但没个主流思想,肯定不利于统治,更得有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主持大局。朱之瑜,就是最好的人选。所以朱之瑜能够破例定居,安东守约等人的殷勤接待与奔走,上述情景,才是根由。也正是这样的背景,注定了朱之瑜的晚年绝不会平静。他会卷入这场日本文化变革洪流,更将成为其中定海神针般的宗师人物。甚至,决定日本的历史走向。
因此正当这年,朱之瑜正一心一意选购地皮的时候,一位重量级人物的邀约,改变了他隐居的决定:德川光国。他是日本统治者德川家纲的叔父,也是水户藩主。此人在当时也有一个大追求:推广儒学。他自己的地盘水户,更是儒学成风。但学校易建,老师难寻,对朱之瑜这样一个至宝,自然也不放过。不但盛情邀请,更送他一个响亮名誉:国师。对这隆重邀请,朱之瑜一开始没什么兴趣,但德川光国十分诚恳,反复派人恭恭敬敬邀约,特别是使者小宅生顺,也是日本儒学名流,和朱之瑜聊的很投缘,也终于勾起了朱之瑜的兴趣:瞧瞧去?
朱之瑜这一瞧,就缔造了日本文化史上经典一幕:德川光国以弟子礼节,恭恭敬敬侍奉朱之瑜讲学。甚至为了表示尊敬,建议朱之瑜能再取个名号。这一建议,就勾起了朱之瑜的思乡之情,他长叹一声,为自己取了这个光耀日本史的称呼:舜水先生。
舜水者,朱之瑜故乡的河流名称,一声舜水,背后正是这位海外遗民,有家难归的酸楚。这事传开,全日本沸腾。各路名流蜂拥而至,纷纷一睹名师的风采。此后几年,朱之瑜游走在江户和水户俩地,讲学传道。后来就连各色诸侯,政界要人,都纷纷登门拜访。特别是水户地区,听讲的学生里,竟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场面极其热烈。
而朱之瑜也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他的宗师名号,着实名不虚传。工作态度极其认真。虽说日本人水平资质比明朝学生差太远,但他毫不歧视,教学的每个环节,更是督导严格。
最令日本学生们感慨的,就是朱之瑜的因材施教。比如学生安积觉耐心差,朱之瑜就对症下药,特意给他一个作业本,让他把每天的学业,学完后原原本本写下来。学生服部其衷常耍小聪明,经常装病旷课,但朱之瑜每次都谆谆善诱,一劝就是一整晚。这位顽劣的学生,从此态度大变,终生勤恳治学。如上美谈,在日本各色史料中,一直津津乐道。
而且教书的朱之瑜,真拿学生们当亲人,谁家里出事,经济有困难,他都慷慨帮助。还很会做心理辅导,所谓“抚之如慈母,督之如严父。”正是他一直以来的光辉形象。工作认真的朱之瑜,把他一生最光辉的学问:实学。毫无保留的传授出来。这时的他,自身学问早已成熟,更大胆创新,自成一家。开创的独特思想体系,甚至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朱之瑜的实学思想,归结下来有五条。而对当时日本影响最直接的,正是其代表哲学思想:践履论。
践履论,就是强调实践。细解起来:一是认为儒家的“道”,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求“道”的要靠实践中的学习领悟。而且任何一种“道”,更有实际的应用性。二是人的品格形成,也来自于实际生活行动,获得崇高的道德,需要人后天勤奋的努力。
对当时日本来说,这思想的一大作用,就是包容性。
日本几大学派,各执一端不说,多年的学术争论,斗成一团混沌。朱之瑜一讲学,这下混沌全开:朱之瑜既对几大儒学流派的成就客观认可,更逐一点出不足,提出全新思路。从此几大学派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变得十分团结。而比起思想来,朱之瑜的政治观点,更深远影响了日本政治演进:革新论。朱之瑜不但倡导仁政,而且对于仁政的内容,也做了大胆定义:不止要求皇帝勤政爱民,更讲究“利民”,也就是要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从而富国强民。更把商品经济提到极高位置。即使与同时代西方“重商主义”思潮比,朱之瑜的观念,也毫不逊色。
特别进步的是,在实现“利民”的问题上,朱之瑜更有创造,提出了“礼教”和“法治”并重:一个成熟的国家,道德教育和法制约束,是俩条腿走路,法律的进步与执行,更要以保护道德为根本目标。如此主张,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是振聋发聩。也正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传播,在未来的二百年里,仿佛一股汹涌的暗流,默默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演进,甚至对于十九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影响深远。
而与“革新论”相辅相成的,便是朱之瑜独特的经济思想:致用论。
这个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做了痛苦的反思:这是经济的破产。水深火热的局面下,只知道添丁加税,好些官员空谈道德,却没有实际利民的本事,终于把这个王朝彻底败掉。在反思之后,朱之瑜对怎样繁荣经济,总结出三条办法:一是执政者要懂经济,二是要鼓励民营经济。第三条是技术革新,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头。这条对日本的直接影响是:朱之瑜到了日本后不但教书,更教生产。
朱之瑜教生产这事,在日本极其有名,还经常带学生实习,不是跑到农村教种地,就是到城里店铺里教手工技术,有次在油漆店里演示刷油漆,把围观群众看得叹服。包括种地酿酒屠宰,只要他会的,全都热情传授。以德川光国的深情回忆:先生为一经济家,假今日旷野无人之地,士农工商各业,先生皆可兼之。
而这事对日本的冲击更是深远,明朝先进的生产技术从此大范围传播。还有就是观念颠覆:日本传统的儒学鄙薄生产,但朱之瑜把生产的位置抬得极高。以至于后来日本的诸多儒学门生,更有相当多的实干家。十九世纪日本维新时代的诸多精英,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孕育。
而朱之瑜也知道,推广生产,传播实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办教育。在这事上,他同样有独特创造:社会论。与经济思想的“致用论”相同,朱之瑜教育思想的“社会论”,同样来自对明朝灭亡的沉重回忆。在朱之瑜眼里,明朝的灭亡,首先是经济问题,然后就是教育问题。以他自己的话说,明朝一直重视教育,但最后培养出来的,要么是道伪君子,要么是书呆子,明末为什么这种人多?说到底还是教育出问题。
怎么解决这问题?这就是朱之瑜的“社会论”,学习目的要变,要为了造福社会而学习。学习内容要变,不但要学道德,更要学为人的智慧与生产的知识,学到了就要用得着,学习方法要变,不能闭门学,学生更要充分的接地气。教学方法也要变,再复杂的学问,都应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四书五经的学问,甚至被朱之瑜变成朗朗上口的日本儿歌,三岁小孩都能传颂。
而对日本教育甚至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更有朱之瑜“社会论”中特殊一条:教育普及。永历二十四年,德川光国在水户设立学宫,朱之瑜亲自设计了学宫的样式营造,在学宫落成后,又制定了一套以中国儒家传统为基础的礼仪。从头到尾,他都是这件大事的缔造者。而对德川幕府时代的文化,影响尤其大的,就是朱之瑜的史学思想:尊史论。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起,朱之瑜就以史学见长,在客居日本之后,他也把自己卓越的史学思想,带给了日本人。
朱之瑜的“尊史论”,核心有俩条,一是尊重历史的事实,这条也解决了日本人修史的一个头疼问题:日本之前常年战乱,史料驳杂,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想编修一部日本历史,却常年办不成。朱之瑜的“尊史论”出来,问题就解决了:朱之瑜认为,修史首先要有明确的历史观念,即强调国家统一,尊奉正朔。而在目的上,“尊史论”的目标更现实:致用。也就是他一直说的“经以史佐”。朱之瑜的几位日本弟子们,启动了著名的修史运动,以朱之瑜弟子安积觉担任主编的《大日本史》修撰完成。这部史书倡导的五大思想:尊王,抑藩,忠君,爱国,大一统。更成为后来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思想源头。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对朱之瑜的史学思想,日本人也是有选择性继承。朱之瑜“尊史论”中另一思想,反而在日本重视不多。但这个思想即使对于今天,也有极大意义:百姓者,分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神。其心既变,川决天崩。这换按照白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就这样,朱之瑜人生最后二十年时光,仿佛一抹浓重的晚霞,在日本的国土上,招摇出片片动人的华彩。他门下弟子遍布,最亲近的五大弟子,即安积觉,今井弘济,五十川刚伯,服部其忠,下川三省。都成为日本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精英名流。特别是安积觉,他开辟了日本近代儒学的重大流派:水户学派。
永历三十七年四月,八十三岁的朱之瑜,溘然长逝于日本大阪。留遗嘱要求:自己的墓碑之上,一定要写上“故明人朱之瑜墓”。享誉日本的朱之瑜,一生过得十分清苦。但临终的时候,家产却积攒了三千多黄金。
这是他省吃俭用二十年,筹措的反清复明经费。故国的沦丧,他一生念念不忘。他的离世,更成了日本举国的痛事。送葬当日,许多弟子当场失声痛哭。最早的学生安东守约,在朱之瑜周年祭奠的时候,依然泣不成声:老师您这样离开了,以后我的学问有了疑惑,还能向谁求教呢?
朱之瑜死后,他的弟子们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整理朱之瑜文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舜水先生文集》,这部共28卷的巨著,一直到日本近代,诸多日本倒幕和维新时代的精英人物,依然对此敬慕不已,诚如安东守约的感慨:对于朱之瑜这位杰出的哲人,几百年间,日本人一直求教不息。朱之瑜过世八个月后,清王朝发动了征台战争,南明王朝最后一个政权:台湾明郑政权,终于降旗投降。朱之瑜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复国大业,就此彻底如梦。大明王朝三十九年沉重的余波:南明王朝时代,彻底划上句号。

忍者是什么意思?

忍者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特殊职业,“忍”即“隐”,有汉语词“隐忍”,简单的解释就是在古代日本一种受过特殊机构施以特殊“忍术训练”而产生出来的特战杀手、特战间谍。其所呈现的是属于“派系组织性的单位”形态。类似于“间谍”。如蔡锦江忍者等。
正式名称确定于江户时代,忍者们接受忍术的训练,主要从事间谍活动。像日本武士的武士道一样,忍者也遵循一套自己引以为荣的专门规范。

扩展资料
忍者装束:忍者通常在新月或阴天夜晚潜入敌方城楼与宅邸,如果总是全身黑色装束,轮廓反而会更显突出,因此,经常的基本装束颜色是深蓝。碰到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换成灰色或是茶色装束。
至于内裤,当然是日本传统的兜裆布(一条细长白布)。只是,忍者的束法同一般人不同,长度也比较长。他们将兜裆布从脖子缠到胯下,最后绑在腰际。
如此,可以随时从脖子后抽出兜裆布,当做绷带或绳子应急。上衣里头有许多口袋,放一些不能淋湿的火药、缝衣针、救急药(包括安眠药、毒药)等;腰带里头则放一些日用杂物。手套与绑腿,通常藏着一些暗器。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F%8D%E8%80%85/370?fr=aladdin

我在discovery 中看到,世界上真的有会喷火的龙存在,而且中国在解放前也发现了龙的尸体,请问是真的吗

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网上的照片也不少.
以下是一些文字记录:
-- 龙真实存在过(zt)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已故杜尔伯特人任殿元声称自己见过龙;上海人马小星研究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调查,越发坚信龙的存在,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考证大庆“掉龙”传说
撰文/记者魏国栋
2003年12月15日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事件,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些连专家、学者都未曾提起过的散布在古籍中的关于“堕龙”的具体描述呢?
许多人都在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此事。为了考证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实性,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进行过实地调查。
1992年,马小星列了一个科学调查提纲,委托任青春对任殿元的陈述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又确认了“掉龙”事件的一些细节。任青春给任殿元看了许多种类的恐龙、鳄鱼的图片,结果老人对异齿龙(一种恐龙)的图片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把这个动物背上的帆状物去掉,看它趴在那里的样子倒有几分像自己见到的“黑龙”,只不过“黑龙”的嘴是闭着的,嘴形像鲇鱼,嘴边有须子,头上耸起角,脖子还要略长一些,极像马脖子,且全身长满了鱼鳞。1992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马小星的委托,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区(陈家围子后归此市管辖),大致确认了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遣散的陈家围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县古恰乡文化站站长崔万禄受马小星之托到扶余区风华乡调查,又找到一位自称目睹过“掉龙”事件的老大爷,而且许多人都证实了陈庆组织大家救龙的事。
马氏观点:龙是珍稀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根据历来的传说,对“龙”作了这样的定义: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正是在这一定义面前,人们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学资料,就是找不到一种能与上述定义相对应的动物。于是,一个并不算过分轻率的结论便自然产生了:龙不过是一个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称之为“生物学上假设的杰作”。
今年49岁的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爱好者,为了研究龙,十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他认为,龙是一种曾经存在过、被人们神化了的珍稀动物。龙这一来自虚空想象的“假设”竟能笼罩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并且能愈演愈烈,蔚为大观,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翻开中华古籍,诗词曲赋、小说杂记,乃至哲学著作、政治论文,龙的形象无所不在。人们既然主观地认定龙之传说是一个神话,就不会认真看待这些文字。可是,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历代史籍关于“堕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