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关于资源的提问

作者:337调查站2024-07-06 16:30:10

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

前者: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我觉得是以目前或者不远的将来,人类有能力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还有些物质和能量,不会将来的科技发展了,能不能利用,现在不行。比如地球深部的能量(热量),几十、几百千米甚至更深的地球内部,热量相当多啊。 后者:我认为是。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在人类历史中,它不可再生。但在地质历史中,可以再生。

关于经济资源的问题

1、经济资源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又定义为不可再生资源,都是对的说法。但并不矛盾。 2、不能反过来说:稀缺资源就是经济资源。可以说:有些稀缺资源是经济资源。 3、有不属于经济资源的自然资源(阳光和空气),但没有不属于经济资源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 经济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能够产生效益的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所谓经济资源,必然具备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是资源之所以为资源的依据,稀缺性是经济资源之所以为经济资源的前提,而能否认识和利用这种稀缺的有用性则尚须依赖于一定的知识、技术和经济条件,因此经济资源通常被定义为具有稀缺性且能带来效用的财富,是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物品的总称。

关于地球哪些资源面临枯竭的提问

全球2/3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 由全球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联合研究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人类活动已使地球上约2/3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沼泽、森林、草原、河口、天然渔场和其他一些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目前正在遭受无可挽回的破坏,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可以影响到其他1000万种生物的生存。 人类活动给地球的生态系统为以后维持物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球上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破坏。中国的黄河,非洲的尼罗河以及北美的科罗拉多河在一年中某个时节还没有入海之前就已经枯竭了。 维持物种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波罗的海中生活着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100种动物,其中1/3来自美国的五大湖;反过来五大湖中的170个外来

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资源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两种物质生产——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从物质生产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互关系的一定形式。自然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来源于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结合,包括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和自然物质再生产过程。

作为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的生产资料,资源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随着生产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资源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是递进关系,即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中,产生的资源、资产、资本的概念,其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递进关系,即资源→资产→资本。

当资源成为所有者拥有或控制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产时就是资源性资产;而当资源用于经营或生产,成为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时,资源就以资本形式出现,这时资源、资产、资本是三体一体的。

二、关于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应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效用价值论”,其核心观点是自然资源价值是由补偿消耗等量自然资源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效用价值论”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结合“效用价值论”发展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对解决资源性资产计价、管理以及深化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既出现了否定和肯定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又出现了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的观点。从目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不赞同用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否定劳动价值论。在物质生产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现实经济中,主张创造价值的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见解有局限性。但对劳动价值论拓展到何种范围,又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如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人主张,商业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人们一般不赞同全部第三产业劳动都创造价值或一切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事实上,不能将劳动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同是否创造价值简单联系在一起,随着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可以在生产中创造更多、更高级的财富和价值。这一理论的焦点在于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目前理论界争论的主要问题。对传统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特征是一个挑战。

而“效用价值论”是用补偿消耗等量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自然资源价值的,实际上是“先用后补”,这给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于受“传统”、“禁区”的影响,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还没有在理论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表现在政策层面上是政出多门,在实际操作中则容易产生违背规律的做法。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补偿,不论盈亏是应计量而收,资源税是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分配,应计价(计利)而收,现行政策正好相反。

三、关于改革GDP的核算,推进绿色GDP问题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GDP的这类功能是必须肯定的。GDP计算的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用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求得增加值,然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一种是收入法,即从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把四项收入(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求得增加值,然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第三种方法是支出法,即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去向核算的GDP,它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出口减进口之和。

我国目前GDP核算,主要是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的收入法。这种核算方法基本符合国情,但有严重的缺陷,就目前形成的GDP本身而言,对某些生产要素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全面。比如GDP核算过程中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但这些被扣除的中间投入不涉及生态环境成本,也就是说,生态环境恶化不直接影响GDP。许多问题如民生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等,在GDP中也不能直接予以反映。还有我国GDP的核算制度也存在不足,国家GDP和地区GDP分别独立核算,往往由于地区之间重复统计、国家和地区使用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加之政绩考核的用人导向等导致地区GDP和国家GDP不一致,2009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就高出全国GDP9.9%。GDP核算存在的问题致使对GDP指标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既有经济管理问题,又有社会管理问题。因此,要研究改革GDP的核算办法,推进绿色GDP建设。主要进行两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把环境成本内在化。目前,存在的所谓“环境成本外部化”,是指资源环境的直接使用者环境无成本或低成本,而由非资源环境使用者承担了对环境损失的补偿。实质上,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环境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成本是题中应有之意。要研究环境价值理论、环境价值计算方法,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其次,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而建立包括环境成本等在内的新的GDP核算方法,推进绿色GDP建设。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键和前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也是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实际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强研究并付诸实践,首先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国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因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科学规划的基础,而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次是作为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业务支撑,实现科学与高效管理。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10年3月15日)

关于解决水资源的问题的一点提问

首先是环境问题,1植树造林改善水土,2水量少就建蓄水池或湖,3不知道地下水能不能?能就打井,4水质差,这个就要建净水设施了,改善环境是改良水土的长效但缓慢的方法,研究净水处理就见效快些,5把外面的水引进来,这个工程比较大,但有条件的话也行,具体不了解,只是根据你“地区性,水量少,水质差”提的几点。只有这些了,待想到了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