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十二公民》?
把一部非常成熟的话剧搬到电影大荧幕上,而且这12个人都扮演着陪审,并且每个人的角色都是那么的成功和深入人心,在制造一个虚拟法庭的场景下,让人们用思想,用道德,用常识,去判定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罪,这部电影真的非常非常的棒,不过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所谓瑕不掩玉,就是这部电影太过真实的吧,把话剧的场景搬到大荧幕上,而缺失了电影的那种张力和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有再进步的空间。写一篇电影《十二公民》(中国)观后感800~1000字?
观《十二公民》 一、对待证据要有吹毛求疵的态度。任何证据都要经过详实的推敲论证,形成证据链。案中关键证人有被害者楼下的老人以及窗户对面的女子。一个凭借“听觉”,一个凭借“视觉”让众人都坚信是富二代杀死了其父亲,但通过8号陪审员的推敲发现,其实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楼上经常有父子争吵声)断定死者就是富二代所杀,窗户对面的女子也是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只是根据模糊的音像而草率断定是富二代所为。他们在作证时也许并未想到,这种“言之凿凿”的证据如果被法官采信将意味着什么,这就告诫法官,在审查证据的时候,要多考虑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二、要用理性的思维对待案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电影《十二公民》中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又有哪些存在
拙薄的套搬 文/梦里诗书 如若没有《十二怒汉》的珠玉在前,那么《十二公民》确是一部值得盛赞的电影,但这种假定是并不存在的,改编不等同于套搬,一味的临摹与仿效,却难有任何独出机杼的已见,比之原版那用言谈构筑的魅力,电影显得是如此拙薄。 《十二怒汉》的经典在于无论沧海桑田,他所体现司法需有的严谨与生命的尊崇,都能给每一位观众以至诚的感动,完美的蓝本实则注定了套般与他的《十二公民》不可能碌碌无为,即便是改编后有以那无比牵强模拟法庭的开头与主旋律回归乏善的结尾,电影对原版小心翼翼的临摹,连人物性格背景甚至座次和一个角色带不带帽子皆有以高还原度的吻合,对这部作品的称道绝非源于该片有多么好,而是惊诧于原版电影《十二公民》编剧和导演想表达什么的思想呢?
电影《十二公民》是徐阳执导,2015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电影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经典片《十二怒汉》。有人早已给改编电影订上了烂片的标签,但是改变的电影中好电影也比比皆是,《十二公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十二怒汉》的票房失误了,而《十二公民》的豆瓣评分却为8.4的高分,可以说是电影中的极品了。
电影讲述了十二位陪审员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第一轮只有一个人认为无罪,大家都对他极为偏见因为证据都已明明白白,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然而当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然而当他一步步指出证据的疑点及不合理时,其他人也逐一认为其无罪。
表达现今社会的“偏见”《十二公民》表达的就是现今社会,老百姓单一视角造成的“偏见”和伴随偏见而生的“对正义的追求”!尤其是你说的,当8号陪审员拿起检察官的证件时,这个细节,给了人以很大的希望。毕竟检察官代表的是国家法律,其他的十一位家长代表的是中国各个阶层的普通百姓,而通观全片,都是8号陪审员在引领其它十一位家长对案件进行分析,并通过逐渐揭开的线索,一点一点改变了十一位家长的决定,并由此改变了案件的走向。
可以看出,《十二公民》是想传达中国的法律体制也在寻求一种“消除固有偏见,还社会以公平!”的科学解决方案!这是影片唯一想要传达的重要核心思想!
《十二公民》和《奇葩说》一样好看前者是将艺术化、思想化呈现在大银幕上,后者是将娱乐化、思想化呈现在小银幕上。都是将一件事(话题)展开辩论,我那个朋友很显然是《奇葩说》的粉丝,却挑剔着《十二公民》没有按照她的期待模式而呈现。其实就电影的审美来说,我那个朋友的观影程度绝对不低,但客观来讲,我和她一样,有时就审美盲区来说,会预先给一部电影或一件事做一个评判,如果没有达到标准,那势必就是该被批评的。我只能勉强理解她的观点,却无法欣赏她的态度,因为《十二公民》的确是一部好电影,哪怕是以话剧的形式来呈现出来。
《十二公民》,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导演和编剧安排了十二个人,十二种相,是不能呈于人面前的故事。每次看都对自己是一种提醒:追逐真理,合理质疑,通过有理有据的质疑推理,找出真相。我们不放过一个坏人,也决不错判一个好人!这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