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能听懂中国话,为什么要装作听不懂会说中国话对什么要装作不会说,例如我刚见到那个老外的时候那
呵呵,现在到中国来的老外,都少都会一点中文的。不应该装的,是你不是他。不喜欢就果断拒绝,用最直白的汉语。相声会有一些世界演出,外国人听不懂中国的话是怎么听相声的呢?
我们中国的相声在国际上是比较有名的一种艺术表演,常常会在海外组织一些大型文化演出,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的相声,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听的呢?有这样一句话“担心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出国演出的京剧都成了哑剧”,我想问题就是外国人无法听懂中国话,更无法理解相声里面存在的笑点。其实别说担心外国人听不懂,就是我们自己,懂相声的人也不多,喜欢传统相声的人群正在不断萎缩。在这样的文化心态下,要向完全属于另一种文化圈子里面的外国人讲解相声,这种担心是难免的。
但是也可以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比如一些有名的国际相声表演中,都赢得了外国人的欢迎。这些传统的相声所表达的是中国的人情世故,而这些东西外国人是可以完全接受的。因为及时语言这条道路在目前来说很难走通,但是当我们回归原点就会发现,把情感作为沟通的媒介,作为中国文化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点,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比如说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魏海敏曾经去英国进行了相声表演,据他说“我记得听见了观众的笑声,他们都笑了。我想世界上人的感情是一样的,只是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说起相声界,德云社在现如今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团队之一。那么德云社去外国进行表演,他们是怎么要求观众的呢?首先德云社所说的相声都是一些传统的相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如果想要了解这些含义,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不然很难让人听懂。
其实相声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情感是世界沟通的桥梁。
围巾,封不住的记忆散文
入秋以后,天气骤然变凉了。街上梧桐树叶在飘飞,阳光淡淡的,人们大都已穿上了绒线衣服或夹克服西装。这天一凉,“春捂秋冻”的老话也似乎失灵。爱打扮的女士和喜欢潇洒的男士们不仅换上了秋装,而且在脖子上系着颜色各异的丝绸围巾,走在路上十分夺人眼球。在潇潇的寒风中看一眼,就觉得有挺有温暖的感觉。脖子上的围巾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围巾,在北方也被称之为围脖,就是围在脖子上的保暖的东西。关于围巾的历史,早在读社会发展史的时候就从老师那儿知道:在黄帝蚩尤的时代,人们就把用弓箭射死的野兽的皮剥下来当作御寒的物品,并且作为奖励品发给部下那些有贡献的人。最初围巾这个产品的出现不单单只是为了保暖的需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当然那个时候的兽皮只是通过晒干的方法制成,是没有经过消毒加工过的,是带着血腥的很粗糙的东西……
日历翻过一页又一页,如果看看近代一些影视作品,就会看到描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的冬天生活,我们也会常常会看到一些书生男和留着浏海的女学生系一条围巾的镜头在人群中晃动,特别是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一些景头,那时候大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一种保暖,似乎和青春的美有了相融的美丽。特别是给人影响最深刻的鲁迅先生,他系着围巾的那张照片神情坚毅,冷眼面对旧世界,给人留下了印象深刻。不过细看,三四十年代时候的围巾的色彩大多比较单一、长短等品种不多,且系法也都是大同小异,大多是一围后向后一甩,前后似乎是对称形了就好,以现在的眼光看是一种纯,未必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看着围巾生动有趣的充满时代痕迹和辛酸的一篇篇历史故事,我的眼前也常常浮现起自己对围巾的一段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上学,一到深秋和入冬的时候,处在旷野的农村,天气就显得特别的冷,村里上学的伙伴们大多会在脖子上系上一条围巾,据大人说:系围巾不仅能防寒保暖,而且还能减少感冒和咽喉炎的发生。说到那时候我们系的围巾,其实是很普通和简单的,这些围巾大多是用家里的破旧绒线和纱线编织的,少数是用捉到的黄鼠狼的皮毛缝做的,用黄鼠狼做的这种围巾在乡村看是比较高级的,可是在那个时候,乡下人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大家并不希罕,有的伙伴家里有了也不希望去系它,相反的要围旧绒线编织的围巾,因为大多伙伴都是这样,大家喜欢合群,弄得家长也只好随孩子意愿。
那时,贫困的家庭给孩子打围巾,大多数用青蓝布缝一块,里面塞点薄薄的棉花或鸡毛鸭毛什么的,当然也有用米黄色和咖啡色布做的。那时大家系围巾都是为了暖和,根本就不会去想到系了一条围巾就是为了什么漂亮。那时,村子里还有几个被称之为硬骨头的伙伴,他们不怕天寒地冻,不喜欢在脖子上系围巾,尽管有时脸和脖子耳朵冻得通红,但他们仍然显得风风火火的,令同龄人刮目相看。
那时候,村里几十户家庭贫困状况基本相同,看到伙伴们系着围巾冒着风雪上学,我的心里当然也希望有一条围巾。甚至希望头上还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戴一顶防风帽。那时候,家里有一条半新旧的红蓝相交的花格子绒围巾,是当年父亲在上海做生意时留下来的,围巾看似有点旧了,但因为是用绒料制作的,而且围巾上还贴有用外文写的商标、所以显得很特别。也许是特别,这条围巾受到村里一些小伙的青睐,凡冬天有小青年外出相亲的,常喜欢借用我们的围巾冒着寒风骑车外出。听母亲说过,这条围巾的来历不寻常。
那是一个隆冬季节,父亲和一位朋友去河南路桥南边办事,刚走到桥堍边,忽然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原来是一个小孩子掉进了苏州河,父亲赶忙上前,不顾三九严寒的冷,跳到冰冷的水中,想办法把孩子从水中救了起来。原来这是一个外国小孩,在玩冰是不小心滑落河里,他听不懂中国话,哭得不行。正在焦急中,闻讯赶来的小孩父亲和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愿来他们是附近外国领事馆的`,顽皮的小孩悄悄外出玩冰他们不知道,小孩子的父母见孩子被我父亲救起,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见我父亲下半身都是水,感动得从脖子上解下他的那条新的围巾,还脱下泥绒大衣让父亲穿上和暖,但父亲没有拿别人的衣服,他说:“孩子受冷了,你给孩子吧,说着就和同事转身走了,孩子的妈妈紧紧追上,说着不标准的中文,说什么也要把这条围巾塞在我爸爸的手上,又说:“快当毛巾擦干身子吧”。说完转身就和丈夫招了一辆出租车带着孩子走了……
事后父亲才知道,这条围巾原来是外国的经典名牌,质量很好,外国夫妇是把它当作一份酬谢纪念品的。父亲一直舍不得围,把它珍藏在家里的皮箱子里。这就是这条围巾的来历。后来父亲不幸英年早逝。之后,母亲把其他东西都一并烧给了父亲,然神差鬼使地把那条父亲舍不得围的围巾留了下来,塞进了家里的旧皮箱子。这是一条很柔软的围巾,母亲像珍宝似的一直保存着,直到我长大读书需要围巾时,母亲才从皮箱子里拿出了保存完好的围巾,并且连同父亲的故事一起交给了我。母亲说:“系着它,多想想它的来历就会更暖和……”。母亲是话中有话,她说希望我像父亲一样长大抱有一颗善良的心!我点点头,从母亲手中接过了那条围巾。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每年的整个冬天里,这条红蓝相交的柔软的围巾就成为了我上学的专利。系着它,冷风吹不进,寒雪刮不进,脖子周围像有了一个暖袋装。从读小学的几年中,那条红蓝相间的方格围巾,伴了我整整六年。六年里,红蓝相间的方格围巾伴我走过了那些寒冷的岁月,给了我柔柔的春天般的暖意。然而六年后的那个夏天,当母亲拿出己经掉了绒毛的那条围巾准备晒晒太阳时,发现了十几个蛀洞,是因为没放樟脑丸引起的。看到围巾坏了,我的心里不是滋味。而那天晚上,我看到母亲把那条围巾卷了起来,母亲说它到了该退休的年龄,放着它吧也许更有意义。说着,就放进了那只旧皮箱。她为什么不扔掉,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迷。
还记得读中学了,家里的条件开始好起来了。记得那年冬天,母亲去小镇买了绒线,她要为我编织一条加厚的围巾。那毛线是五颜六色的,融合在一起是特别的好看。冬日的夜晚,在袭人的寒气下,母亲拿出削得十分光滑的竹针,在微弱的灯光下很有节奏地给我编织围巾。记得母亲编织的围巾也是打成格式的,毛线有米黄色的,咖啡色的交叉在一起,边上又增加了一些黑色,母亲心灵手巧,编出的围巾十分好看,很夺人眼球。这是母亲用人工棒针为我打的一份新“杰作”。眼见她在灯光下那么认真细致的打着围巾,众多的感触一时间全就涌上心头。是呀,母亲为了我的和暖,自己却在寒冷的灯下受冻。当我抚摸着她的手时,发觉她的手已是冰凉凉的,母爱的力量和执著让我感动得直掉眼泪。
有了这条绒线编织的围巾,我像以前系的绒泥围巾一样,再也不怕寒冷了。无论天寒地冻,无论飞雪阵阵,当我看到缩着脖颈匆匆行走的路人,当我看到人们脖颈上围着的一条条围巾时,我总是要仔细看一看自己脖颈上的围巾。这条母亲编织的方格子绒线围巾,我一直系到初三。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围绕这条围巾,还有这样一段美妙的插曲。
我当时在校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姣姣者,也许是这样,竟然有一位女学生喜欢上了我。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因为我的围巾被邻居的孩子相亲借走了,所以上学途中我没系围巾,显得特别的冷。后桌的云儿见我冷得嘴唇发紫,就问:“怎么没系围巾”?我把实情告诉了她。云儿听了微微一笑没说话。云儿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村里,这女孩子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工人,那时候谁家有当工人的,生活水平大多不错。所以云儿常常穿新衣服,有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那时候读书,我们平时和女生是不多言的,有时候看到女生还会自然地绕道走开,有时和女生偶尔讲几句话也会脸变得通红。
记得那天傍晚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快速出完教室后,云儿神秘地递给我一个布袋子,轻轻地说:“天冷得厉害,这里有条围巾,你就围着吧”。说着,她朝我微微一笑转身就走。待她离开后,我走进厕所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条羊毛编织的米黄色打黑格的围巾,柔柔的。我握在手里,顿觉一股暖暖的感觉传遍周身。里面还夹着一张小纸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班长你好,这条围巾是我外婆帮我打的,我家已经有三四条了,这条送给你,请你收下……”
那时我真的是很羞涩,我想,我怎么能随便接受一位女同学的礼物呢?想去还给她,但又觉得不好,因为万一被同学知道了反而不好。那怎么办?成了我心中一道难解的题。后来,我把围巾悄悄带回了家,但又不敢告诉母亲,只得用纸包好,悄悄地藏在家里旧皮箱后面挂在墙边的一个大竹筒子里,这竹筒平时放我喜欢的游戏玩物。
第二天早晨,相亲外出的邻居把围巾还来了,我仍然系上了那条已经由母亲用绒线编织的围巾来到了学校。云儿大概早就看到我没系她送的围巾,她盯着我看了好长时间,看得我羞红了脸。从这以后,我看到云儿一直在看我,但我的心里却总是觉得不是滋味,怎么好随便拿女同学送的东西,想呀想的,我决定还给她。唉,如果拿着云儿的围巾还她终究也不是味道,但我决定也送一条围巾的决定是真的,于是我也悄悄想了一个好办法。
那年春节,我终于收到了五元押岁钱,于是就利用春节假日期间悄悄去了一次小镇的小百货店,化了三元多钱为云儿买了一条紫红色的围巾,也用纸包好,里面也夹着半张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下一行字:“云儿谢谢你,我也送你一条围巾,不知道你喜欢不?”趁春节开学前的返校时间,我趁她去教室外面的时候,悄悄将围巾从课桌里取出,然后迅速塞在她的课桌里。不一会,她很快进了教室,对我这个举动她是始料未及的。返校上课了,她先是不知,后来在取课本忽然看到,我见她先是一怔的样子,然后就坐在原地没动。而我,一时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像个犯错的小孩似的低着头,霎时羞得面红耳赤。要不是班主任老师走近我的身边,我得想在脚底挖个洞钻下去才好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窘成这模样?我弄不清楚,反正谁也不知道这件事情。
记得春节后开学第一天,云儿十分大方地系着我送她的紫红色围巾走进教室,有女同学看到紫红色的围巾,都围上去看和摸,都说云儿又漂亮了。那一刻,我的心里顿生莫名的喜悦。再看看云儿,觉得她系着围巾更加秀美了。刹那之间,所有的一切都被这美妙的感觉渲染得无比清晰美好。在我眼里,她就宛若一位清新脱俗的翩跹仙女从天而降似的。
那是个特殊的年龄,看待所有的事物,都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胧得看不清,也道不明。这是花季男女正处于情感的萌动期,也许是很容易混淆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关系。当然,正因如此,记忆里才会有那么多美妙难言的东西沉淀下来,让人回味至今。这就是中学时期发生的一个关于围巾的故事。
后来工作以后,在冬天季节听单位同事讲:通常送围巾就是要围着你的意思,即所谓永远爱你的意思。听到同事们说的话,我难以置信,如果真是如此,当初我收到和赠送的围巾可就是双方爱的信号吗?原来,围巾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珍藏这样美好的记忆。那一刻我差点晕倒。是的,人生回首,岁月已过,如今双方都己成家立业,但有时回忆起那围巾,至今还是历历在目,成为生命中不能忘却的记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对围巾需求越来越大,薄的和厚的,人造皮毛的,丝绸和绒的都有,种类包括披肩和包头等御寒防尘装饰用的。以棉、丝、毛和化学纤维等为原料有方围巾和长围巾等。如今的围巾的款式和服装搭配起来会是给人感觉很时尚。什么豹纹啊,斑马纹,有蛇纹的,有粉红的,天蓝的,墨绿的,白色的、咖啡色的羊绒围巾。什么样的人配什么围巾,各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据说有的爱美女性和男士,家里一个人有数十条之多的围巾是不希奇,有的人天天会玩花样经,每天轮换一条,是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所以如今的围巾不仅仅是为了保暖,而且还是塑造美的不可缺少的一道脖子上的风景。
每次看见人们围在脖子上的各色围巾,就会想起小时候围过的那条唯一的红蓝相间的方格围巾,就会想起和云儿的那件小事,常常会由衷发出笑声。岁月静好,优雅整洁,如今各种新颕别致的围巾越来越多。系着它,男人有男人味,女人有女人韵。大自然不仅营造了诧紫嫣红变幻万千的秋冬风景,而围巾又为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令人无比回味的美丽和灿烂。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唯美色彩画卷……
怎么提高英语成绩 上课一点都听不懂 考试就真的是一道题也不会 初2就没怎么学了 和听力怎么提高 现在高一
单词的记忆。现行课本的生词量较大,单词的背诵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一件事。而机械记忆的单词量再大,也不会真正提高英语水平。语言的应用是活的,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所以科学的方法是把读音、拼写和用法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并把它应用到句子里面去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每天反复高声朗读课文,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语感。当你熟读了数篇文章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所谓的“用英语思维”就会悄然而来。
语言的输入包括听和读。现行大纲要求:能听懂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中与本学段水平相当的英语有声语音材料,泛听总量不低于40小时。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字以上。
只要有时间,你就听英语磁带或同视听有关的广播、电视等。也许你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不要紧,因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虽然你暂时听不懂,你也在进步。只要你使自己处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日积月累,你的听力就会提高。切不可半途而废。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初三突击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各种练习册和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我们应从现在开始,抓紧初二学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多读外文报纸,多看原版作品(简易读物)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以一年半计算,每天阅读量应达270词)。
有些学生一谈英语学习就是一味的记单词,大量做各种试题、练习册,陷入题海而难以自拔。这样的英语水平只能达到一个较低的层次,难以学以致用,无法有实质性的提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首先是要通过听和读的渠道,扩大英语的输入量。地道的、先进的英语输入,对于扩展词汇、巩固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甚至包括应试能力所起的作用,是远非重复性的低水平试题训练所能比拟的。
提高英语听力
要想提高英语听力,首先要有正确的发音,轻、重音要标准。英语的重音就像汉语拼音的四声,声调错了,词义就改变了,所以标准的发音是首先要掌握的。其次,每天要朗读大约15分钟左右,所读的内容必须达到边读边在脑子里解释含义,如果朗读之后不知所云,就多读几次,直到到达边读边翻译的好习惯。最后,是练习常听、常看英语资料,其中包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动画片,其它英语学习资料等
先说第一点.
关于听力基本功的认识问题我建议大家去买一本钟道隆编的《逆向法巧学英语》一书仔细看看,里面很多道理也说的很清楚了.我这里只想以我的亲身体验 "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开始 "真正"练习听力的时候(我这里所提到的 "真正" 不是指那些考试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掌握,运用,享受英语的源动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就去听那些原版的标准速度的听力资料,一方面这样的方法极不科学;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刚刚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带来巨大的重创.十有八九(也可以说是所有的人)都会很快放弃的.我自己当初也是这样,感觉简直是在听天书,十几分钟的录音下来能够把Topic听准确已经是很不错了,当中的细节部分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就一闪而过了.这种过程简直就是一种 "煎熬". 当然也有少数意志力惊人的朋友坚持了下来,但是由于方法的失策,造成自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可以说是青春)投入其中,可是回报却难以和付出平衡,收效甚微.说到这儿叫我想起以前我们有一位上外的听力老师讲的真人真事:一位研究生深知自己听力不过关,决心发奋苦读.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听广播电台里的标准英语,这样一听就是五年的时间.这种苦行僧似的磨炼并没有使他的听力水平真正得以提高.后来我们这位老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告诉他之所以到现在他的听力还未真正突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基础没有打好,总是泛泛而听,而且总是听些已经有中文背景知识的广播,就会造成一种错觉,好象什么都听懂了,又好象什么也没听懂.大意能够抓住(其实是有背景知识的原故),真正精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却总是丢三落四的,不能准确的传情达意.这种沙上建塔的 "辛劳"永远也不会建成坚固的大厦,而总是在进行建了倒下,倒下了再建的重复劳动.
再说第二点.
从慢速英语入手是真正科学的听力突破方法.而且在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听力带动口语,锻炼口译的好方法.下面我想结合我给大家提供的听力资料具体谈一谈练习的方法:
1.下载完相关的听力资料后,用realplayer G2进行播放,我这里暂时不想给大家提供原文,尤其对那些本来就很清晰的听力资料.(不是很清楚的资料我回加入原文的),这主要是希望大家不要依赖原文,自己一定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完全听懂.有的同学说我有那么几个单词实在听不懂怎么办?大家想一想,慢速英语的单词量是1500到2000,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好的高中生的单词量已经超过了许多,更何况四六级都已通过的你.听不懂的唯一原因绝对不是生词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有在听标准英语的时候才会产生,以后我会和大家专门讨论的)只能是你对这个单词的发音极其陌生,大脑根本没有反映.如果让你看一看原文,你会不屑一顾的.但在听的时候却不知所云.起初我练习的时候有时为了一个单词可以想上正正一天,嘴里老是念道着这个单词的发音.我知道这个单词我一定认识,直到某一刻恍然大悟:咳!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单词嘛!这时我总是猛拍自己的脑袋骂道 "真是愚蠢".:-) 当然如果有些同学说这段录音我已经听了十遍了,当中的几个单词你就是打死我我也听不出来.如果真的到了这个地步,你可以把你的问题发表在世博英语论坛里,我会告诉你答案的.
2.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保证这一段录音你是完完全全的听懂了.什么是完完全全的听懂了呢?就是每听完一句话,你都能准确的复述出来,包括每一个单词.这里在语音上不是很好的朋友要注意了,由于是慢速英语,所以只要你有正常的听力能力再加上一定的毅力,就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发音模仿的和VOA的播音员没什么两样,正如李阳老师所指出的:发音是一个人的英语门面.的确是这样的!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法用心练习,不出一两个月,你的发音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其实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模仿发音天赋都是很好的,随便叫出一名大学四级通过的大学生,他(她)的发音就要比我所见到的意大利人,日本人,菲律宾人...的发音不知要好多少倍.其实我们中国学生在口语和听力上缺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练习.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遗憾.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只注重书面的"分析英语"的受害者.二是缺乏勇气.老是害怕自己会说错,害怕丢脸.除非你是在国外长大,英语就是母语,你可以"自豪"的说:我就是说错了那也是对的,因为英语是我的母语.而我们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多犯错误是为了少犯错误.每当我缺乏勇气的时候,我就会用"I enjoy losing face!"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噢!还是说听力吧.这样一句一句直到把每一句话完全"吃掉",已经基本上可以保证你已听懂了这段文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落后一两个单词的同步复述.很多同学到这里就到此为止了.我却以为这样太可惜了.如果说上面这一点是练习了语音的话,下面的两个重要工作才是我们利用听力材料练习口语和口译的重要.
3.现在大家已经把这段录音的意思完全搞懂了,而且能够惟妙惟肖的基本同步复述了.请大家注意,直到现在你的大脑还没有动起来,也就是说这些完全是些机械的模仿,刻板的复述.这种机械的重复对于我们的口语和开口能力是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要想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在这里就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请注意是用自己的话,而不是照本宣章,把所听到录音的大意死活说出来.做这一步是在听完整段录音之后.此时所说的英语才是你真正的英语口语水平.在练习中尽量使用刚刚听到的一些关键动词和词组.在说的时候,想象自己正在对一个没有听过录音的同学讲述故事的情节.我相信很多同学在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会"憋的"说不出几句象样的话,或是在大意和情节上丢三落四的.出现这种情况太正常了.这样就反映了我们刚刚所做的同步复述只是一个辨音过程.现在所做的自我总结才真正开动了我们的大脑,提高了真正的口语水平.
4.好了!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能够把这段录音完全听懂,同步复述,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的英语对你的朋友娓娓道来.是不是感觉很有成就感啊!但是我还得继续更深层次的练习.对了,就是口译能力,我们中国学生特有的中英文自由转换能力.还是刚刚那段录音,这回是放一句英语,你就立刻把这句话翻译成地道的中文,翻译成我们平时所讲的中国话.你可别小看这一步,自己试着去翻翻看,就会马上懂得:我们能够同步的用英语复述了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同步的翻译成地道的中文.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在落后一句的速度下进行同步翻译,由于是慢速英语,所以只要耐心的多练习几遍就一定能够达到同步听译的水平.
至此,我们不仅已经对这段录音了如指掌,而且还利用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口语和口译训练.很多同学老是抱怨没有语言环境,我觉得语言环境多数情况下还得靠自己创造.请大家再次注意,上面我所介绍的听力方法都是针对慢速英语的,大家不要操之过急,一步一个脚印,把十盘慢速英语的磁带按照这样三步认真的做下来,你的听力就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你再把曾经认为是天书的那些听力材料翻出来试一下,怎么样?那种感觉现在的你一定不会相信的.我当时是高兴的连蹦带跳仰天长"笑"!只有这个时候才能感受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真正含义.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你现在所应试的听力教材中去,我自己现在特喜欢用这种方法拿托福的听力对话开刀,练过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喜欢"上托福的听力考试题了,虽然自己从没有参加过正式的考试,但是做做那些市面上的全真试题感觉就好象在玩文字游戏,很多题目觉得答案上写的都是废话,这是把对话完全听懂的必然结果.
好了,我已经把自己最好的听力练习经验和大家分享了,剩下的就是看各位的"功力"了.我现在每天还在加强听力训练,下个目标就是VOA的标准英语,要达到象我们听中文广播一样的水平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有些地方已经有了些眉目,等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有关标准英语听力的文章和大家交流吧.最后我想祝愿大家能够早日突破听力障碍,享受到听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