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看不起背地苟合者(称谓二,2+2)

作者:337调查站2024-05-18 12:15:40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这里的“则”怎么理解。“则为一身”怎么翻译。

鲁仲连义不帝秦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
【原文】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注释】
1、秦:秦将王陵、王龁。
2、邯郸:赵国都。今河北邯郸县。
3、魏安厘王:魏昭王之子,名圉(yǔ)。在位34年。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三十四年魏安厘王卒,信陵君卒。“厘”通“僖”,音xī。《说文·里部》:“家福也。从里?声。”《史记·孝文本纪》:“今吾闻祠官祝厘,皆归福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厘,福也。”义同“禧”。又为姓。《史记·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司马贞索隐:“厘音僖。”“僖”为古谥法用字。《逸周书·谥法》:“有过为僖。”汉蔡邕《独断》卷下:“小心畏忌曰僖。”司马光《赵少傅谥僖质议》:“谥法:小心恭慎曰僖。”
4、晋鄙:魏国大将。
5、荡阴:今河南汤阴县,是赵魏两国交界的地方。汉时称荡阴县,唐改名汤阴县。
【原文】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注释】
1、客将军,别国人在魏做将军,所以称客将军。
2、辛垣衍(yuán yǎn):复姓,名衍。《史记》异文作“新垣衍”。
3、间入(jiàn):潜入,偷偷进入。闲闲间之关系:闲:《说文·门部》:“闲,隟(軶)也。从门,从月。賿,古文闲。”徐锴系传:“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軶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古文从门从外。按,从内而见外,则有闲也。”“闲”本义是缝隙,象两门之闲的窄缝,故有闲隔、闲距义,引申为时间的短暂,即闲歇、空闲义。引申有闲谍义,再引申有私下,秘密义。文中正用此义。闲:《说文·门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是木栏之类的遮拦物。从木表示遮拦物由木制成。在闲暇、空闲、清闲、闲静等意义上,“闲”字常与“闲”字混用,但凡表示“栅栏、道德、规范、防范、阻止”义不能用“闲间”。后表示间隙、间隔、中间义时,则另造一从门从日的“间”字。“闲”字今己废。
4、因,介词。依靠,通过。《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后汉书·逸民传·矫慎》:“隐遯山谷,因穴为室。”《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因人成事,依凭他人办成事情。《后汉书·李固传》:“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因公假私,谓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
5、平原君,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的叔父,名胜,封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两朝任相。赵王,指孝成王,名丹。
【注释】
“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注释】
1、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齐愍王(宣王子,名地)称东帝,秦昭王(名稷)称西帝。
2、已而,由副词“已”和连词“而”组成的固定结构,表示前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发生不久便出现了后一分句叙述的情况,可翻译为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说苑·复恩》:“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龟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又,“既而”。
3、归帝,归还帝号,也就是取消了帝号。
4、以,介词,因。苏代劝齐愍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因之也取消帝号,所以说“以齐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已而以齐故复归帝”,为了强调原因而将“以齐故”独立后置。
【原文】
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注释】
1、愍,同“闵”。古代谥号用字。《史记·鲁周公世家》:“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愍公。”司马贞索隐:“《春秋》作‘闵公’也。”《荀子·王霸》:“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杨倞注:“愍与闵同。”闵,《说文·门部》:“吊者在门也。”本义是哀伤,怜念。后分化作“悯”。齐愍王即齐闵王。下文用“闵”字。
2、益弱:王本原注:“秦围邯郸时,齐愍王已死二十余年,此句疑有误。意思可能是‘今之齐比愍王时益弱。’益,更加。”按,释“益”为“更加”,误。齐愍王曾于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称东帝,上辛垣衍也说“(秦)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可见在辛垣衍眼中愍王时的齐国并不弱,故“更加”也就无从说起。此“益”当作“日渐”、“渐渐地”解释(此义诸辞书多收,无庸论证),“今齐愍王已益弱”应是说“今之齐比愍王时已渐弱。说见《古文观止》。
3、方今,现在。《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4、雄,《说文·隹部》:“鸟父也。”本义是鸟类中的雄性。《诗·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引指指强有力者。李白《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此处义为称雄,名词活用为动词。明宋濂《诗冢铭》:“先生以文雄江东。”
5、诚,假如。《管子·幼官》:“举机诚要,则敌不量。”南朝宋鲍照《代空城雀》:“诚不及青鸟,远食玉山禾”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
6、秦昭王:“昭”为秦王稷谥号,辛垣衍其时不得预知,故也不可能说“秦昭王”。“昭王”二字为旁记字误入正文:原文但作“赵诚发使尊秦为帝”,或于“秦”旁记“昭王”二字,意谓此处之“秦”指秦昭王,抄者疏忽大意,乃误作正文录人,遂成谬传。下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与此相应,并无“昭王”二字,益证此处“昭王”非原文所有。
【原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注释】
1、适:《说文·辵部》:“之也。”本义是到某地去。《论语·子路》:“子适卫。”引申为女子出嫁。虚化为副词。正巧,恰好在这个时候。此处正用此义。《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后汉书·班超传》:“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今简化为“适”。但在古代“适”“适”非一字。“适”音“扩”,本作“蓈”,《说文·辵部》:“蓈,疾也。从辵?声。读与?同。”后隶作“适”形。用于人名,如宋有洪适,编有《隶释》《隶续》二书。其它如活?、括?、铦銽。
2、游:游历。注意与“游”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可参见《子产不毁乡校》。
3、会:《说文·亼部》:“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音huì。段玉裁注:“《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甲骨文作鸥,金文作,正象器盖相合形。引申为会合。引申为机会,虚化为副词,正巧碰上。此处正用此义。又,会计,见《冯谖客孟尝君》。
4、奈何:怎么办?奈之何。若之何。
【原文】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
【注释】
1、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可译为“呀、么”。《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告子下》:“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2、言事:谈论国家大事。
3、百万之众:四十余万。两年前,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破赵兵于长平,坑赵降兵四十余万人。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西北。
4、折:挫败。今有“损兵折将”。
5、内:状语,指深入国内。内围,深入境内包围
6、去:离开,使动用法,指打败秦军使之离开。【[2]】“而不去”是“而胜也不能去之”之省略。
7、其人,那个人。其,远指代词。那个。是,近指代词,等于说“这里”。
两次说“胜也何敢言事”,表现出平原君对此事着实束手无策。
【原文】
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注释】
1、鲁连,即鲁仲连。“鲁连”是他的简称。古人可称名、呼字,甚至取号,因此同一个人有不同称谓。就好像屈原亦可称屈平,项羽也可叫项籍。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本文最后一段也称“鲁连”。
2、始:当初,原先。同“初”。
3、乃今:此刻才,如今。乃,这才,副词。《左传·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庄子·在宥》:“躬身求之,乃今也得。”成玄英疏:“立身以来,方今始悟。
4、梁,就是魏。见《冯谖客孟尝君》注。问:文中叙述文字一律称“魏”,如“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平原君也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然而鲁仲连却称“魏”作“梁”,“梁客辛垣衍安在”,“梁不知秦称帝之害也”,为什么称呼上会有梁、魏之别呢?答:《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赵歧注:“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四书朱子注》:“梁惠王,魏侯莹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子至梁。”问:辛垣衍在鲁仲连称魏作梁后,也称魏作梁,如“若乃梁,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这又是什么原因?答:比如说大陆跟台湾有些词称法不同,如“网络—网络”、“网上邻居—网络芳邻”、“硬件—硬件”、“考虑—考虑”、“博客—部落格”等等,如果分别来自两地的人说话,提到这些词时,很可能有一方会暂时变成对方的说法。两方都坚持自己的说法,反而不利于交流。
5、安在:在哪里?安,疑问代词,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辰,时运)《南史·袁湛传》:“根本既倾,枝叶安附?”【今吾安居而可?】
6、责而归之:叱责他而使他回去。归,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鲁仲连“绝有胆识”。
7、绍介:介绍。古代宾主之间传话的人称介。按照古代礼制,宾至,须介传话,介不止一人,相继传辞,故称绍介。引申为引进。宋苏轼《物不可以苟合论》:“足非不能行也,而待摈相之诏;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绍,《说文·纟部》:“继也。”)又如“会计”与“计会”,词形不定是因为尚处于过渡阶段。
8、见之(xiàn):使之见。使动用法,使……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见,让孔子谒见。
【原文】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注释】
1、东国:齐国。因齐在赵的东方,所以称东国。
2、高士:品行高尚而不做官的人。“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是判断句,作“吾闻”的宾语。
3、使事有职:原注“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按:原注将“使事”看作定中结构,不如看成特殊动宾结构(即“为动用法”)为好。说“使臣的事,有一定的职守”,未免空泛,如果理解成“为事出使(赵国),有职责在身”,可就与下文“吾不愿(希望)见鲁连先生也”意思更加连贯,更合乎逻辑关系。
4、不愿见:不希望见。这是因为辛垣衍心虚,“亦知帝秦之说不足入高士之耳。”(《古文观止》语)
5、泄之:泄露这件事。“泄泄”异体字,避李世民讳。
6、许诺:答应。《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原文】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
【注释】
1、玉貌,对人容颜的敬称,即尊容。汉刘向《说苑·修文》:“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得,接其服而像其德,故望玉貌而行能有所定矣。”清姚鼐《遇刘朴夫》诗:“新诗别更奇,玉貌看犹昨。”又,玉体:犹言尊贵的身体。《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王本P128注6)求人则必卑躬屈膝,鲁仲连不似,故曰“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2、曷:《说文·曰部》:“何也。”疑问代词。“曷”“何”用法有很多相同处,但远不及“何”用法广泛,也不及“何”与其它词语的结合能力强。“曷为”即“何为”,“为”是介词,其宾语要前置,因为什么。《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原文】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鲁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注释】
1、鲍焦:周代隐士。传说因不满当时政治,抱木饿死。鲁仲连说这话,是在说明鲍焦不是为个人利害而死。以,以为(认为),如“左右以君贱之也。”
2、从容:襟怀宽广。无从容,即没有宽阔的胸襟,心地狭隘。
3、为(wèi)一身:为个人。
4、上,通“尚”,崇尚。“上尚”音同。崇尚的“尚”,古书中常作“上”。如本课此句即是。上下的“上”古书中也作“尚”。《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作“草尚之风必偃”。《说文》:“上,高也。”“高,崇也。”“崇,山大而高也。”“尚,曾也。”段注:“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徐灏笺:“尚者,尊上之义也,向慕之称。尚之言上也,加也。曾犹重也,亦加也。故训为曾。”“尚”本训“上”,又训“以为上”,即“尊尚”、“崇尚”。用为形容词则为“高尚”。二者本同源,音同义通。所以古书常通用。但是两汉以后区别较严。“尊尚”、“崇尚”、“高尚”以及用于副词“犹”“庶几”等意义都不能写作“上”。
5、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裴骃《史记集解》引谯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皆以恶之也。”司马贞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谓斩一人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首功之国’也。”与今之“首功”不同(第一等功劳)。
6、权使其士:用权诈之术来使用他的士人。权:《说文·木部》:“黄华木。”本义是一种树。借表秤或秤锤。《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何晏集解:“权,称也。”。《礼记·月令》:“正权概。”郑玄注:“称锤曰权。”引申指称量、比较。《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又引指权力、威势、计谋《谷梁传·襄公三年》:“故鸡泽之会,诸侯始失正矣,大夫执国权。”。《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此处即指诈术,这里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7、虏使其民:像奴隶一样地役使他的人民。虏:《说文·毌部》:“获也。从毌,从力,虍声。”本义是俘获。所俘获的人,即战俘,也叫虏。《汉书·匈奴传上》:“斩首捕虏七百余级,卤获马牛羊万余。”战俘后多用为奴隶,故奴隶也称虏。《韩非子·说难》:“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这里也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司马贞《史记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8、彼,指示代词,那个。者,语气词,表提顿。
9、则,假设连词。若,如果。《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10、肆然:放肆地,毫无忌惮地。“然”是词尾。
11、过而遂正于天下:原注认为可能有误字,引《索隐》曰:“谓以过恶而为政也”。按,“正”当作“主宰”“统治”解,“过而”作“甚而,进而”解,整句可以翻译为:“那秦国假如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甚至(进而)使天下归于一统,我只有.......了。”
12、有,副词,只有,只好,只能。
13、赴:奔向。今有“奔赴”一词,另有“讣告”之“讣”,是它的分化字。详见下。
14、为之民:做他的百姓。双宾语结构。
15、所为(wèi),由代词“所”和介词“为”组成的复合结构,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所以”。“所”指代见辛垣衍的目的。《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16、以:介词,省略宾语“之”。凭借这个。
【原文】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注释】
1、固:副词,本来。“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2、请以从:请允许我认为它会听从你的。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做……的意思。见《郑伯克段于鄢》。以:以为,认为。
3、若乃:由连词“若”和“乃”组成的复合虚词。“若”和“乃”都可表示转折或提起,二者连用为词,与单用义同。“若乃”用在句首,表示叙述完一件事之后,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郭璞《尔雅注》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4、恶(wū):《说文·心部》:“过也。”本义是罪恶、罪过。假借为副词。用法与“乌”(本义为乌鸦)同,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史记·滑稽列传》:“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5、使:假使,假设连词。《国语·吴语》:“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原文】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能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注释】
1、齐威王:名婴齐,齐宣王的父亲。
2、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指人),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周易·益》:“莫益之,或击之。”《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羣臣莫对。”诸侯莫朝,没有哪个诸侯去朝见。“莫”又可为否定副词。不,不能。《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史记·陈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3、周烈王:名喜。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崩”为封建时代帝王死的专称。
4、吊:《说文·人部》:“问终也。”甲骨文作蟙蟜蟢,象人身被蛇缠绕形,《说文》认为是从人持弓,弓为蛇形之变。本义是“吊唁”。后来写作“吊”。异写字。
5、赴:《说文·走部》:“趋也。”本义是奔向,前往。赴汤蹈火。引申有前往报丧(奔丧)义。《左传·隐公三年》:“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杨伯峻注:“赴,今作讣,告丧也。”《仪礼·既夕礼》:“赴曰:‘君之臣某死。’”郑玄注:“赴,走告也。今文赴作讣。”“赴”“讣”二字为本原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6、天崩地坼: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7、下席:谓离开原来的居处,睡在守孝的草席上。司马贞索隐:“下席,言其寝苫居庐。”
8、东藩:齐国。藩的本义是篱笆,引申为屏蔽的意思。古代封建诸侯,为的是屏藩王室,所以称诸侯为藩国。齐国在东方,故称东藩。曾国藩。
9、斮(zhuó),斩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斮”字条曰:“斮,斩也。衺斩曰斫,正斩曰斮。”斫斮音同,上古声母稍异。
10、勃然:生气时脸色突变的样子。然,词尾。《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愤怒貌。
11、叱嗟(chì j iē):怒斥之声。叱:大声斥骂。《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何休注:“手剑,持技(拔)剑叱骂之。”嗟,叹词。
12、而母:你的母亲。而,《说文·而部》:“颊毛也。”甲骨文作涌勇,又加一横作恿,象人面部颊毛形。金文作,睡虎地秦简作,与今同。后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诗·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郑玄笺:“而,犹女也。”“而母,婢也”是判断句。
13、卒:最终。“卒”有尽、完毕义。《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郑玄笺:“卒,终也。”引申为终于,最后。《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14、为,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是“为”字被动句。
15、生:周烈王生时。
16、诚:实在。副词。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求:苛求。
17、固然:本来就是这样。天子高高在上,对下颐指气使。
18、无足怪:不值得奇怪。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

阿爹的结构阿爹的结构是什么

阿爹的结构是:阿(左右结构)爹(上下结构)。
阿爹的结构是:阿(左右结构)爹(上下结构)。拼音是:ādiē。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ㄚㄉ一ㄝ。
阿爹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父亲。对长者的敬称。祖父。
二、引证解释
⒈父亲。引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唐韩愈《祭女_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_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_子之灵。”《水浒传》第二回:“_太公_便教那后生来拜师父,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_。’”《新民晚报》1983.2.6:“康金梅在她的学画道路上,走过来了。阿爹、阿妈娘不再反对,他们说:‘金梅囡,要钱买什么,爹妈给。’”⒉对长者的敬称。引《旧唐书·回纥传》:“可汗又拜泣曰:‘儿愚幼无知,今幸得立,惟仰食於阿爹。’”宋王明清《摭青杂记》:“女常呼项(项四郎)为阿爹,因谓项曰:‘儿受阿爹厚恩,死无以报。’”清翟灏《通俗编·称谓》:“按今农贾之家称尊老者曰阿爹。”⒊祖父。引《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赵一郎道:‘小人靠阿爹洪福过日的,怎敢_漏?’”按,赵一郎为赵完心腹义孙。茅盾《春蚕》一:“阿爹,妈等你吃中午饭呢!”
三、国语词典
称谓。称父亲。亦为父亲向子女的自称。词语翻译英语dad,father,(paternal)_grandfather,oldman法语papa
四、网络解释
阿爹阿爹是指对长者的敬称,出处《旧唐书·回纥传》。
关于阿爹的诗句
阿爹领宾送阿爹从容呼儿语阿爹死了有钱使
关于阿爹的成语
阿猫阿狗阿狗阿猫吴下阿蒙方正不阿阿世取容阿家阿翁阿姑阿翁泰阿倒持法不阿贵阿顺取容
关于阿爹的词语
方正不阿奉公不阿阿世取容阿顺取容法不阿贵泰阿倒持阿意苟合吴下阿蒙阿堵物
关于阿爹的造句
1、李叔,您就放一百个心吧!阿爹和他朋友是八拜之交,在天地门中也有些权力,这些小事难不倒他的。
2、这是我阿妈给我的东西,看到了这个香袋,兴许我阿爹和阿妈会念着骨肉之情,不为难司徒大哥。
3、记得到了长安城不要惹事,不要让阿爹忧心!我去给你拿些铜钿!
4、他成了我们众人畏惧的黑炭阿爹。
5、天色已晚,鬼叶林中更加的阴暗不明,吾金阿爹一步一颤地背着疯魔向天坑行去,这个林子太诡异了,眨眼间一众大活人就没了,连阿四都变成了怪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阿爹的详细信息

老的反义词是什么字

一、老的反义词是嫩、小。
二、老释义:
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人。~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
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敬~院。扶~携幼。
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
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手。~于世故。
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
6.同):~厂。~朋友。~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了。
7.陈旧:~脑筋。~机器。这所房子太~了。
8.原来的:~脾气。~地方。
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
10.同):油菜太~了。
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
12.姓。
三、嫩释义:
1.初生而柔弱;娇嫩(跟“老”相对):~叶。~芽。小孩儿肉皮儿~。小姑娘脸皮~,不肯表演。
2.指某些食物烹调时间短,容易咀嚼(跟“老”相对):这肉片炒得很~。
3.(某些颜色)浅:~黄。~绿。
4.阅历浅,不老练:他担任总指挥还嫌~了点儿。
四、小释义:
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雨。矮~。短~精悍。
2.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事。~节。~题大作。~打~闹。
3.时间短:~坐。~住。
4.年幼小,排行最末:~孩。
5.谦辞:~弟。~可。~人(谦称自己,指地位低;指人格卑鄙的人;指子女;小孩儿)。
6.妾:~房。
五、老的相关组词:
老总 老牛 长老 老年 老爷
老伴 老家 老大 老实 二老
扩展资料:
一、老伴[lǎo bàn]
老年夫妇的一方。
二、老大[lǎo dà]
1.年老:少壮不努力,~徒伤悲。
2.排行第一的人。
3.木船上主要的船夫,也泛指船夫。
4.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5.很;非常(多用于否定式):~不高兴。心中~不忍。
三、老实[lǎo shi]
1.诚实:忠诚~。当~人,说~话,办~事。
2.规规矩矩;不惹事:这孩子很~,从来不跟人吵架。
3.婉辞,指人不聪明。
四、老师[lǎo shī]
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五、老人[lǎo rén]
1.老年人。
2.恒星名,即老人星。

朋友恼了的文言文

1.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朋友的文言文【篇一:关于朋友的文言文】关于朋友的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9、势力之交难以经远。——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31、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3
2. 些朋友的文言文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赞同14| 评论
3. 朋友的文言怎么说
中国古代人对于“朋友”的解释是:“同门(同一个老师)曰朋,同志曰友。”并且对朋友之间不同的友谊关系都有特殊的称谓。
布衣之交:指普通老百姓相结交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背叛友谊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亦可称之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的朋友。《庄子•大宗师》中有:“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杵臼之交:指不嫌对方贫贱而结交的朋友。《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墉,为佑赁舂。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车笠之交:“指不因贵贱易位而改变友谊关系的朋友。《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记载了吴越一带的风俗:若两人心意相同,结为朋友时,“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卿当下”。
忘年之交:指年龄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结忘年交。”
总角之交:指幼年时结交的朋友。总角为古代儿童的发式。《晋书•何劭传》:劭字敬祖,少与武有总角之好。”亦称竹马之交。
4. 关于交朋友的文言文有那些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易·系辞》
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贾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不知其人,视其友.——司马迁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贾岛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皮日休
百年心如同,谁限河南北?——姚合
恩情须学水长流.——鱼玄机
浅近轻浮莫与交.——贯林
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求友若非良,非良中道变.欲知求友心,先把黄金炼.——孟郊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人生交结在终始,莫以开沉中路分.——贺兰进明
择友如淘金,沙尽不得宝.——李成用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韩愈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王昌龄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李白
交友投分,切磨箴视.——周兴嗣
5. 有关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的文言文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一人知已足平生(清·赵翼) ●壮心剖出酬知已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 ●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志为友〈说文〉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汉·王符〉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晋·葛洪)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淮南子) ●同道者相爱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虎豹欢 ●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蒙古族) ●观其外知其内,观其友知其人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美国) ●人要长交,帐要短结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富兰克林) ●沙锅不打不漏,朋友不交不透 ●东西越新越好,友谊愈老愈好(土耳其) ●甘蔗从顶往下越吃越甜,友谊的时间越长越诚挚(维吾尔族) ●生死之交,其贵无比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维吾尔族) ●衣服新的好,朋友老的好(维吾尔族) ●情深恭敬少,知已笑谈多 ●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 ●谁也不能击败那能够同经常责备他的人保持友谊(印度) ●朋友之间的意见,不要留到第二天(非洲) ●一个没有好朋友,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苏联) ●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非洲)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苏联)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英国) ●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净纯粹(英国)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柯尔克孜族) ●友谊中的小争吵如在食物中加些胡椒粉一样好(匈牙利) ●拄棍要拄长的,找伴要找强的 ●交朋友必择胜已者(宋·何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一日为师,终生为友 ●向你的朋友学好,对着你的影子整装(蒙古族) ●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 ●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杜甫)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宋·程颢)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宋·陆佃) ●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清·汤斌)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清·李惺)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清·魏源) ●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藏族) ●虚伪的朋友,遇事常点头哈腰 ●交上坏朋友,很难得到人们的敬重 1. 朋友,可以把快乐加倍,把悲伤减半。
--马库斯.T.西塞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 3.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4. 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爱,而是奉献爱。 --亚里士多德 5.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
--赫伯特 6. 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乔治.华盛顿 7. 没有比无知的朋友更危险的了。
--拉封丹 8. 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须先成为好朋友。 --法顶 9. 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迁 10. 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 --托尔斯泰 11. 人一生有一个朋友足矣,两个太多,三个就会惹来麻烦。
--亨利.阿达姆斯 12. 有人赞颂你,也会有人指责你。和指责你的人交朋友,远离赞颂你的人。
--犹太法典 13. 真正亲近的人,不需要言语,即使多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友情也会一日往昔。 -- 道教 14. 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
--巴塔沙.葛拉西安 15. 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驴的耐力,患难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谊的忠诚。 --米南德 16. 名誉,美酒,爱情,都不及可以让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
--赫尔曼.黑塞 17. 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 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 --佛经 18. 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
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 --科尔顿 19.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你得意的时候,只有邀请才来,在你失意的时候,会不请自来。
--伯纳尔 20. 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记着朋友过去的错误。只有懂得这 三点,才能交到真正。
6. “朋友”的在古文叫什么
就称为 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
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叫“八拜之交 ”
7. 表达“感谢朋友”的文言文有哪些
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木瓜》【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者】朱用纯【朝代】清代
译文: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
3、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出自《蝶恋花·出塞》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
译文: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4、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出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朝代】春秋战国
译文: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5、不胜受恩感激。出自《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译文: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8. 关于朋友之间坦诚相待的古文
响必应之与同声,道固从至于同类。骆宾王《萤火赋》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汉.无名氏《别诗四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箜篌谣》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诗》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汉无名氏《古诗》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三首》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孟郊《择友》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冯梦龙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冯梦龙
人生当显贵,每淡布衣交。谁肯居台阁,犹能念草茅。——陆次云《志感》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吴伟业《遇旧友》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曹植《怨歌行》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陶渊明《答庞主簿》
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李端《江上喜逢司空文明》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韩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一夜思量十年事,几人强健几人无。——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求高考古文翻译中常出现的类似“乞骸骨”这样的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如全国卷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
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左迁: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③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4.表示兼职:
①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③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④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⑤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甫(才、刚刚)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到)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 遽(急速、就、恐惧)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累、录(逮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苟且附合,曲意逢迎)、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