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讯号的剧情简介:
Young Indian man Thomas is a nerd in his reservation, wearing oversize glasses and telling everyone stories no-one wants to hear. His parents died in a fire in 1976, and Thomas was saved by Arnold. Arnold soon left his family (and his tough son Victor), and Victor hasn't seen his father for 10 years. When Victor hears Arnold has died, Thomas offers him funding for the trip to get Arnold's remains, but only if Thomas will also go with him. Thomas and Victor hit the road.smoke signals电影的中心思想,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Smoke singnal这部电影我们翻译为《烟火讯号》,是第一部由美国原住民组成主要班底、独立制作,既在市场获得显著回响,同时在影坛广受佳评的电影。有别于以往常见于坊间的原民题材影视作品,若非以猎奇之眼凝视、就是弥漫着文明社会一厢情愿的多愁善感,《烟火讯号》以写实的笔触,描写当代美国原住民的生存状态。片子讲的是两个印第安人男孩的故事。一个叫Victor,性格剽悍,帅气,成熟,人也很吊,很吊很吊;还有一个叫Thomas,襁褓时被Victor的爸爸从火灾中救出,可惜父母双亡,由奶奶养大,他性格很女孩子气,但是人很开朗,很喜欢想像,很喜欢跟别人讲故事,人很单纯,很纯很纯。他们同行,一起去Phoenix (菲尼克斯,又译凤凰城,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州府及最大的城市)。Victor去寻找他父亲离开的原因,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故事让他对父亲的误解发生改变,可惜父亲死去,无法挽回的亲情和自责交织。故事探讨了宽容的重要和印第安人的社会等等问题,很深刻的一部电影。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父子矛盾与和解”;透过Victor与Thomas对Arnold印象的冲突,逐渐揭露Arnold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1976年那场火灾的真相。尽管乍看是通俗的题材,其安排精密的伏笔与情节设计,不仅让整个故事耐人寻味,也让父子关系的主题在意义上进一步扩充,隐喻当代原民青年逐渐丧失身份,文化认同的现象。
若拆解其中的意涵,略能以下表呈现──
Arnold ── Victor
父亲 ── 孩子
文化传统 ── 当代处境
族群 ── 个体
曾经光荣自信、如今却衰微颓丧 ── 失去典范、又难见容于主流社会
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之外,编剧由人物对白,带入大量的线索,或者点出当代的原民议题,或者调侃美国主流社会或教会组织,或者原民族群的圈内笑话,或者表达原住民的主权。这些丰富而机敏的细节,使得《烟火讯号》的主题表达得更加饱满,且无论面对身为美国原住民或非美国原住民的观众,都能确保一定的沟通效果,有心的观影者循线便能追出一箩筐的信息。
例如,Victor在启程的前夜,与母亲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要你向我保证,你离开保留区之后还会再回来。」
“难道要签文件你才要相信我吗?”
「才不要!你知道我们印地安人对签文件是什么感觉。」
短短三句话便点出保留区人口外流的现象,并暗示了18世纪以来的欧洲移民者,如何藉由订立各种条约与法案,对原住民进行经济及社会控制,小至骗取土地,大至将部落从原居地强制迁“移到保留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