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中的战争场面是不是过于血腥了?
网友1:真实的战争比电影恐怖的多,我看过很多老兵写的纪实。大家都以为战场上双飞枪能打死多少人。其实在战争中枪根本打不死太多人。谁都不会漏头,枪只是战场火力压制,老兵基本都是拿枪对着枪声密集处胡乱扫射。而且并不漏出身体瞄准。有统计美军在阿富汗战场,平均50000发子弹打死一个人。真正战场上杀人最厉害的是大炮,中越边境战争中,我看过一篇老兵写的文章,79年2月17日,我们首先对越阵地进行了几轮炮击,听好是几轮炮击。炮火覆盖了整个越军阵地。等步兵充上上的时候,遍地都是碎尸,没经历过战争的解放军新兵,每个都趴在地上吐半天。自己想象一下满山都是胳膊大腿脑袋肠子碎肉。不比电影恐怖的多,很多新兵当天都吃不下饭。一是害怕二是实在恶心的厉害。战争的残酷性远比电影残酷几百倍。很多人死了连全尸都没有。一部《芳华》能血腥成什么样。没有军事常识的人看抗日神剧看多了,觉得人中了一枪没大事,甚至某些影视剧人中多枪还在跑,现实我告诉你是什么。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装备56半,后期两山轮战换装81杠。越军装备大部分苏制AK47,这种枪7.62口径,基本中一枪人就废了,如果打在肢体上基本就是折了或者贯穿。如果打在身体上基本也就和阎王爷隔一层窗户纸了。致命出当时也就挂了,7.62口径子弹举个列子吧,从前胸进,背后出来基本就是一个血窟窿碗大的窟窿。人基本上就废了。真实的战争电影是拍不出来的,士兵受到的伤害是无法演绎出来的。珍惜和平吧,有个老兵曾说过,没打过仗的人永远想象不了战争的残酷。在此我也致敬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老兵。你们是人民的骄傲。感谢你们的付出。
网友2:
《芳华》里的战争场面主要是一段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黄轩饰演的刘峰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率领的小队在往前线运送物资时,在一片甘蔗地中遭遇敌人的埋伏,一个战士的手榴弹的保险栓不小心被拉开了,在不知所措的慌乱中,这个手榴弹就在他手里炸开了,人瞬间被炸成了血肉碎片,一瞬间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战士们一边躲闪一边还击,不断有人倒下,断肢掉落在地上,鲜血溅到草叶上,洒向空中。
这确实是一段非常残忍血腥、惊心动魄的画面,但要说是否“过于”血腥,我认为它没有“过”,和《血战钢锯岭》一样,它们追求的都只是真实。
《血战钢锯岭》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就表示过,他并不喜欢特效做出来的战争场面,他更愿意麻烦一些,实拍炮火轰隆、烟雾弥漫的战场。包括其中一个断腿士兵,他们也是找来了真实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老兵转行而来的演员,前期给他用假肢拍摄营房的戏,后面则去掉假肢拍摄战场断腿戏。
事实上,因为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为了能过审,战争场面都不可能拍得过于血腥,电影里战争的残酷程度肯定比不上现实中的战争。如果我们看电影时感觉过于血腥,现实中只会可怕上百倍。
冯小刚耗费700万用一镜到底拍这样一场战争戏,就是为了尽可能去贴近现实,让观众感受战争的残酷。
今天才看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是如何评价的?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此外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同时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同时,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有多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以上。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以上干部,基层几乎没有作战经验。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芳华电影有删减么 芳华电影删减片段解析
在国庆撤档之后,《芳华》终于在12月15日正式上映了,五天的时间里票房已破五亿,成绩喜人。虽然导演冯小刚一再在微博官方强调影院上映的是一分钟也没删的完整作品。但是,这次流出的删减片段,导演您怎么解释? 《芳华》电影有删减么?《芳华》电影删减片段解析!
《芳华》电影删减片段解析:
12月21日,影片曝光了“刘峰林丁丁拉手”的删减片段,在这段片段中, 刘峰和林丁丁在宿舍偷听邓丽君的歌曲,而被政委训斥的片段,情急之下林丁丁牵住刘峰的手,令他顿时意乱情迷。 在看完这个片段之后,不少网友表示,终于知道为什么刘峰还是原谅了林丁丁了。
不过,《芳华》正片也是很好看的,还没看过的朋友赶紧去贡献下票房吧!
怎么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有评论认为,《芳华》的前半段有恶意丑化前三十年、嘲弄学习雷锋精神之嫌;还有,后半段更有对越战退伍老兵生活待遇也存在着严重的曲解、误导的性质。
个人认为呢,个人世界观不同,正面来写现实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本来就少之又少的,能够出一个《芳华》,光是那种把大家带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社会背景这一点,都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必要像方方扣别人“极左”帽子一样的扣冯小刚一个“极右”的帽子,《芳华》很卖座,而且还是近年难得的现实题材的电影;最少,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和感情。
冯小刚拍摄这部电影《芳华》,满足了一代曾经拥有军旅文艺生活的一部分人,失去的青春年华,过往的不懈坚守,是挥之不去的历史情怀。
电影的前半部分很流畅,很有历史感;然而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将这个追忆往昔的芳华,硬是生生地塞进了一些现代的社会问题思考,显得很突兀,感觉前后语境不一致。我认为它就是一部关于冯小刚的个人情怀的传记电影。
《芳华》好在哪,好就好在每位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细致、逼真,那么具有人情味,又那么具有性格特征,更重要的,它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而是像细细流水一样,慢慢地在人的心坎上流淌,让人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不错,反映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事,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无论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都能从人物身上得到感悟同,就像亲自参加过此次战争一样,也像有过哪些爱情经历一样。所以,冯小刚的执导水平还是很高的,是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得。
这部电影向我们真实呈现了,这个社会是权势和金钱的社会。文工团不仅有刘峰和何小萍这样无背景无人脉的平民子弟,也有郝淑雯,林丁丁这样的高官子弟。别看平时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捞饭,当真正遇上事时,差别待遇就出来了。
刘峰就因为那么一抱,调查人员颠倒是非,草草了事,导致刘峰被下放,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替刘峰说过一句话。
何小萍也一样,因为出汗多,被室友排挤,她们公然撕毁她的衣服,却仅仅被批评一下。
善良的人最懂得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小萍看到了刘峰身上的善良,所以她为刘峰感到不公,才会去送刘峰,才会赌气不参加表演,她早已打算摆脱这些人。最终,她也去了前线。
文工团解散后,那些高官子弟大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有去国外的,有去炒地皮的。然而刘峰和何小萍却在社会底层挣扎。最讽刺的一幕是,刘峰因为两千元罚款和人打架时,郝淑雯正陪着陈灿在海南炒地皮。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胜唏嘘。
社会从来都没有改变,那些有权势的人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他们可以比普通人获得更多的资源,在历史社会变革之中,他们总能提前掌握消息,赚取财富,继而将这种优势传承下去。而普通人却只能依靠自己的拼搏去讨生活。
我想,这才是本片最深刻的内涵吧,也是引起众多共鸣的最大原因,因为许多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影片,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很好很让人有感触。《芳华》是用电影艺术反映了导演和编剧的那一段亲身经历,我想这是最主要的,怎么看这部电影,自有每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很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军人看过芳华这部电影之后都落泪了,久久不能平静!小刚导演的电影没有之前电影的娱乐性、票房号召力。未来五十年之后再看冯的电影你会发现它是可以穿越时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就是芳华。
值得一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总的来说,拍的还不错,很值得一看。
影片叙述的故事,可以说是从1969一2009年以后,跨度长达40余年。对期间的一些故事情节虽未明说是什么年代或什么事件,相信但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心知肚明深有体会,影片的选景、美工、服饰、场面也都很真实。
影片从一个文艺女兵的视角,讲述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战友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她们的人生坎坷经历,从文艺排练、演出、拉练、到后来的文工团解散、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和退役后遭遇到种种人生磨难等等,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在社会转折大背景下的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示了退役军人生活的艰辛,呼吁社会给参战老兵和伤残军人更多的关爱。
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美好的青春芳华飞逝而去。最可贵的是影片的结尾,让步入老年的他们,通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和对人生道路诀择,同时,也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人们讲述了在社会变革浪潮中,作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只能改变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些都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不足之处是由于影片受上映时间的限制,只能对跨度40余年时代的描述,做粗线条的点到为止,一带而过,难以做到深挖细琢。因此,会让一些没经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到剧情转换太快,太突然,给人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只记住了几分钟战斗场面的血腥和惨烈。
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总之,影片拍摄的还是很不错的,也突破了此前一些影片所没有描写过或不敢描写的禁区。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按影迷的年龄划分,55岁以上的应是最佳受众群体,与影片更容易产生共呜。
电影《芳华》可能代表一种新的创作风格,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种风格的定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以故事情节为主题,没有主人公,或者说有好多个主人公。电场影以展示为突出内容,展示当时的舞蹈、集会、战斗、斗殴、拼杀等等场景面貌。
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反映还原观众们不可能看到的过去状况,这类电影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它以场面来感人而不是以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有故事情节但重点展示场面的电影。我以为要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给这类电影确定科学准确的定义。
绝对的上成佳作,真实、朴实,反应了社会现实,通过一部《芳华》让我们看到了退伍军人安置方面的制度漏洞,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没有受到国人的尊重和爱戴,反而被城关欺负。这类现实除了冯导有这个魄力,国内近几年没有几个敢拍出来的。
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芳华》和《集结号》是两部姊妹篇,从军队内和军队外,从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但是必须注意到的现实。
喜欢冯导,冯导拍电影一般都要反映出来些东西的,认真看就会发现冯导是真正的艺术家。《芳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1942》个个都是佳作。
《芳华》上映一年后国家设置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我觉得这不是巧合,是这部电影产生了影响。
冯小刚的军人题材的电影,尽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断和事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 都会觉得比较贴近现实!现在的人也许觉得不可能,但它们还真就发生过!冯小刚只是大胆把他讲出来而已!不过军人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冯小刚还有军人题材的电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