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弟弟分别叫什么名字
五个兄弟,四个姐妹,老大是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 曾国潢:1820-1886。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曾国华:1822-1858。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因为出继为叔父曾骥云之子。后战死于三河镇。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 曾国葆:1828-1862。字季洪。后更名贞干。是曾国藩五弟。病逝于军中。 曾国藩后裔中比较出名的有: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是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 曾纪鸿:1848-1881。是曾国藩次子。对数学颇有研究。 曾纪除了曾国藩,“曾府三杰”的另外两位取得了什么成就?
有人曾说,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一共只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王阳明,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却只能算是半个,他和前面两个人的差距在于——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相信很多人已经对曾国藩比较了解,他组建的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后又功成身退,终成一代圣人。其实在当时,曾氏家族可不仅仅只是出了一个曾国藩,还有很多比较知名的人物,比如说曾国藩的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还有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政治家、外交家)、曾纪鸿(数学家),侄子曾纪官、曾纪湘(均为清代高官)、曾纪寿(著名化学家)等等,他们无一不是当世之豪杰。
曾氏家族出了这么多人才,但其中只有三人被后人并称为“曾府三杰”,这三人分别是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国藩自不必说,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曾府三杰”中的另外两位:曾国荃和曾纪泽。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九,所以也被称为“曾老九”、“九帅”,曾是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这里要先说上一句公道话,曾国荃的官位可不只是依靠曾国藩的关系而得来的,在围剿太平天国时,曾国荃就曾凭借自己的实力先后攻陷安庆、天京,立下了不世之功。
特别是打下安庆以后,建功心切的曾国荃乘胜急进,很快就率两万湘军进驻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咸丰皇帝曾留下遗诏:攻下天京者可以封王),此举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了太平天国的心脏,直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但也同时让自己处于孤军深入的险境(这一点曾遭到曾国藩的坚决反对,他希望曾国荃能够稳扎稳打,最好是先撤军以后再“徐图之”,但曾国荃死活不肯撤军,理由是“舍老巢勿攻,浪战无益,逼城足以致敌。虽危,事有可为。”)
后来,曾国荃部一度遭到李秀成二十万大军的猛攻,血战了整整四十六昼夜,结果硬生生地顶住了李秀成一轮又一轮的强攻,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正是因为此战,让曾国荃有了另外一个外号——“曾铁桶”。事实证明,曾国荃这一招险棋算是走对了,攻破天京后,他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盖世奇功。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国藩家书》估计很多人都读过,曾氏后人大都颇有成就,大抵都是因为此书的功效,而曾纪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以后,二十多岁的曾纪泽就曾出任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公使,精通洋务,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过极为突出的贡献。
其主要成就是身为弱国使臣,却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铁律,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最终依靠外交手段成功收回了被俄国无理侵占的伊犁九城(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历史遗留问题)。
可惜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葆都是英年早逝(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就因为战争去世),曾国潢则作为年龄最长的弟弟一直在家里帮助父亲料理家务,没有出来建功立业,不然“曾府三杰”这个名号可要改为“曾府五杰”或者“曾府七杰”了。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下场如何呢?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老二叫曾国潢,字澄侯,比他小九岁,自幼在乡间读书,天资一般,一生无大成就,仅以监生候补县丞,监生资格还是大哥曾国藩替他捐的。在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后,他留在乡里办团练,常常横行跋扈,借势杀人,湘乡县令对其亦无可奈何。曾国藩回家知其劣迹,切齿痛恨,用锥子刺其股,曾国潢哀嚎呼痛。国藩说:“你杀人就不痛吗”?国潢才具平平,一生只待在荷叶塘乡下照管家务。
三弟名曾国华,字温甫,比大哥小十一岁,自幼被过继给叔父骥云为子。曾国藩发迹后也替他“纳贡入监”,但乡试落榜,遂留在家继续攻书。咸丰五年,曾国藩被困江西洪都(今南昌),曾国华才得以离乡奔武昌求援, 率五千湘勇往救,后随悍将李续宾征皖北,遭陈玉成、李秀成部联手夹击,五千精锐全军覆没,曾国华与李续宾同殉难于三河镇。
四弟曾国荃,字沅甫,道光四年生人。他本是曾麟书第四子,在宗族诸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所以曾国藩称其为九弟,后来统军作战,军中呼为“九帅”。
五弟名曾国葆,后改贞干,字季洪,比大哥小十七岁,也是曾氏五兄弟中较出类拔萃的一个。曾国华战死后,他才出来带兵,追随胡林翼,后与曾国荃会师安庆、金陵,以功授知府。后来染上瘟疫,病死于军中。
曾家五兄弟,以国藩、国荃最为著名,建立的功业也最大。曾国藩自不必说,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他投笔从戎、平定太平天国后被清廷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曾国藩是满清两百多年最具权势的汉人。在清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时代,由于曾氏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局面,毕生服膺程朱理学的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方面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由此,曾氏兄弟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哥哥是“三不朽圣人”,四弟曾国荃也不是寻常人物。据文献记载,曾国荃精力充沛,性格有点“霸蛮”,敢作敢为,不惧人言,不像哥哥那样谨言慎行,患得患失,“忧谗畏讥”。论政治能力,比如深谋远虑,圆滑老到,纵横捭阖,曾国荃远不如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但论军事能力,曾国荃则远在曾国藩之上。对这一点,曾国藩亦感触很深。1854年初,曾国藩指挥湘军初次征战,连败于岳州、靖港,曾国藩羞愤之余,竟两次投水自杀,幸被左右救起。后来,他屡屡被石达开挫败,并被太平军围困于洪都,若不是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内讧”,后果不堪设想。祁门之围,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若非李秀成主动撤围回救天京,他必横尸荒野......
曾国荃比曾国藩小十三岁,自幼即随大哥在京读书,他天资聪颖,曾国藩爱之、重之,但管教甚为严厉,曾国荃始终对哥哥敬畏加忌惮。曾国荃不甚爱读书,他曾在岳麓书院读过两年,山长是罗泽南,可他兴趣不大,用他自己的话说“看书不甚多,绝无长进”,故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时以“有恒”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