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父母简介
截止到2020年1月,周国平父母的消息并未公开。周国平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父亲的死》。
文章内容如下: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
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
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
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
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
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
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
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问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
扩展资料:
17岁那年,周国平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随身携带了多年来省钱买下的一堆书。爱书如命的周国平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工资不高,家中养育了五个孩子,花销很大,他从来没有买书的零花钱。
或许是对书籍天生的兴趣和热爱,周国平上小学时偷偷留下了学校图书馆的一本儿童读物——他实在太喜欢了。此后周国平开始了攒钱买书的生涯:初中时坐无轨电车的车费是4分钱,高中时回家的车费是5角钱,为了省钱他都走路往返,省下的钱用来买书。
即便如此,新书也是买不起的,“那会儿上海有好多旧书店。如果有喜欢的书,我就时不时去看看有没有卖掉。”上了大学之后周国平的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我有助学金,把学校发的菜票退掉,每顿饭就啃窝头不吃菜,省钱买书。”
如今人们熟知的“国民作家”周国平,实际上是研究尼采出身的哲学学者。周国平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社科院哲学所,专门研究哲学家尼采。“我喜欢想一些人生问题,又喜欢写一些漂亮文章。
尼采正是这样的人,他能将许多大的哲学问题思考得很深,又文采斐然,所以一拍即合。”周国平这样描述自己喜欢尼采的理由。在哲学所工作时,他接触到哲学家徐梵澄先生翻译的尼采著作《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快乐的知识》等。
读翻译版尼采著作觉得不过瘾,自学德语的周国平自己翻译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等著作。1986年他又出版了研究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用他的话说就是“很大程度上借尼采的话表达‘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有生命和思想的自由’的想法”。
这本书影响很大,短时间内掀起一股“尼采热”,也让默默无闻的周国平成为文化名人。近些年,周国平“尼采研究学者”的身份在公众视野中被淡化,直到2019年5月,他的《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教育何为?》等五本尼采译著再版。
“尼采热”30余年后,周国平依然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应该阅读尼采。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青年都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我说的青年,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品格。青年的特点,一是强健的生命,二是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周国平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