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形遗传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涉及多个基因的复杂遗传病。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估计遗传贡献约占70%至85%,并且疾病在家族中呈现聚集现象,尽管环境因素也起着作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规律,但它可能涉及到常染色体的遗传机制。例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几率继承该病基因;如果双方都患病,子女患病几率可上升至75%。未患病的子女通常不会携带该基因,因此与未患病的人结婚后,子女不会患病,也不会隔代遗传。显性遗传病是指携带有病基因的父母会表现出疾病的临床症状,并将该基因传给下一代,导致子女也患病。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囊肾,患者父母携带有缺陷基因,子女遗传该基因后也会出现症状。
为了预防遗传病的传递,建议在选择配偶时应考虑健康因素。避免与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人结婚,以减少下一代患病风险。对于那些已知携带显性遗传病基因的人,如软骨发育不全或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建议在结婚前进行绝育手术。此外,患有相同遗传疾病的个体应避免婚配,以防止疾病在后代中更为频繁地出现。例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相互婚配,因为这样会增加子女患病的机会。
近亲结婚也是法律所禁止的,因为近亲之间婚配所生的子女患有隐性遗传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同时,患有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性病以及其他严重疾病的人也不应急于开始恋爱和婚姻生活,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增加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总之,精神分裂症虽然与遗传有关,但其具体的遗传模式并不简单,涉及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预防遗传病的策略应包括健康配偶的选择、避免近亲婚配以及对于已知遗传风险个体采取相应的医疗建议。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一、
生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外界病原体等因素。
二、详细解释:
1.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在我们生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可能受到家族遗传的影响。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长期累积,也可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为疾病入侵提供条件。
3.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都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使得疾病更容易发生。
4. 病原体感染:
许多疾病是由外部病原体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等。当我们的免疫系统因种种原因减弱时,这些病原体就有可能侵入身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生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持健康,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同时,了解自己和家族的遗传背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下列哪些危险因素是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某种疾病的患者,自身患病可能性增加,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应尽量减少接触。
心理因素
长期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人体健康,需重视心理健康。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功能衰退,更易受疾病侵袭,定期体检至关重要。
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疾病风险上存在差异,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需特别关注。
其他因素
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也增加患病风险,保持健康饮食,避免有害物质。
为了维护健康,需警惕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减少不良环境影响,及时处理心理问题等。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促进身体健康。
系统性硬化病病因
系统性硬化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涉及多种可能的因素。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显示,患有系统性硬化病的个体,其亲属中存在患病或其它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与HLA—Ⅱ类基因关联,这提示遗传在疾病的发生中具有免疫遗传的基础。 性别也可能影响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女性,尤其是生育期女性,其发病率相对较高,这暗示性激素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已知某些化学物质和药物可能导致类似硬皮病的皮肤改变,例如在煤矿、金矿和接触硅石尘埃的人群中,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这提示环境暴露在疾病的发生中具有显著影响。免疫异常在系统性硬化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显著地位。研究发现,病毒抗原与自身抗原之间的交叉反应可能是疾病的一个触发因素,这可能暗示着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联。综合这些线索,目前认为系统性硬化病可能是遗传基础与反复慢性感染交互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最终引发结缔组织代谢和血管系统的异常状态。
扩展资料
硬皮病又称为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上以局限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可影响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器官的结缔组织疾病。如果病变既累及皮肤,又侵及内脏的,称为系统性硬皮病;若病变只局限于皮肤而无内脏损害,则称为局限性硬皮病。
Nat Commun |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探索
遗传因素在复杂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者根据遗传变异的效应大小和频率将其分为四类,高频强效应位点和低频强效应位点具有临床意义。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整合了数以万计的SNP信息,显示出与低频强效应位点相似的效应大小。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PRS的重要性不亚于已知的低频高致病性突变。研究者提出了疾病发生的LTM模型,假设当致病因素累计到一定程度时,疾病发生。在病人中,低频强效应变异和高频弱效应变异以“互相排斥”的形式存在,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PB-LEV correlation”。通过大量模拟计算,研究者估计了发现PB-LEV correlation所需的条件,并在实际数据中得到验证。
利用最新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研究者将PB-LEV correlation的推论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已知低频强效应致病位点具有直接临床意义,但获取成本较高。研究者发现,通过高频变异信息,可以预测病人携带罕见高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优化深度测序的优先顺序。在每1000个PRS很低的青光眼患者中,大约有27人存在罕见高致病性突变,而PRS很高的患者中仅有约6人携带这种突变。
该研究通过大规模仿真计算,模拟探索了低频强效应和高频弱效应变异在病人中的相互关系,提出了PB-LEV correlation的推论,并在实际数据中得到验证。通过低成本的高频变异信息推测病人携带罕见高致病性突变的可能性,可用于优化深度测序的优先顺序,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由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Dan Zhou、Eric R. Gamazon和Lea K. Davis教授以及来自其他院校的合作者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