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周杰伦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在全世界又有多少用明星名字命名的行星,会不会因此名留青史。
日前,杨丞琳在台北举办新专辑签唱会。唱片公司为犒劳杨丞琳,特别送了一颗天上的星星。这颗星星是经美国天文认证,价值约一万美金,以杨丞琳的英文名“Rainie”作为命名。而刚刚过去的7月,周杰伦、徐克也正式获得“命名小行星”的荣誉。但他们跟杨丞琳“上星”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花一分钱,而是粉丝把他们捧上天的。 早在1999年,璀璨的星空中已有“巴金星”、“陈景润星”等小行星。而在中国娱乐圈中,目前仅有金庸、鲍德熹、徐克、林青霞、周杰伦等已获得命名。有意思的是,这些以明星命名的小行星绝大多数并非本人申请,而是爱好天文的粉丝无私的赠送。如“周杰伦星”是在2009年,由台湾高雄天文学会蔡元生张国荣等被命名为小行星怎么回事 张国荣和哪些明星被
《小行星通告》上面记载了很多以明星的名字命名的行星,最近新增了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和古天乐四位香港明星的名字,也许这也是怀念哥哥的最好方式吧,抬头望星空一片静,夜已静,与哥哥共鸣。它们分别是:编号55383张国荣小行星;编号55384梅艳芳小行星;编号55381刘德华小行星;编号55382古天乐小行星。 据香港天文学会报道,2018年7月11日出版的《小行星通告》新增了四十五颗中文小行星名称。 其中四颗小行星以香港著名艺人命名,它们分别是: 编号55381 Lautakwah,刘德华小行星,由杨光宇先生在2001年9月25日发现,临时编号为2001 SX264。刘德华(生于1961年)是一位浩瀚星空又添一颗中国星,以张弥曼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有什么意义?
以张弥曼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张弥曼院士学术成就与科学精神的褒奖与发扬,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网站7月2日消息,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2021年7月2日上午,何梁何利基金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北京代表处机构代表任晓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社会奖励处李冰调研员、综合处干部白自熠专程来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宣布这一喜讯。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弥曼院士、邓涛所长、朱敏研究员、赵文金研究员、张翼处长出席会议。
段瑞春秘书长介绍了国际小行星的命名标准、“张弥曼星”的命名过程,宣读了国际命名公报、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致张弥曼院士和我所的贺信;李冰调研员代表国家奖励办对“张弥曼星”的命名表示了祝贺;朱敏研究员和赵文金研究员分别致辞。张弥曼院士回忆了青年求学时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深厚的报国情怀。
邓涛所长代表研究所感谢何梁何利基金会为推动 “张弥曼星”命名所做的努力,古脊椎所从“吴汝康星”到“张弥曼星”,可谓“双星闪耀”,未来更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部分与华人有关的著名小行星
第一颗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139 九华星(Juewa)(发现者J.C. Watson)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1125/3789 中华(China) (发现者张钰哲,后1125更改为3789)
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张衡(Zhang He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2045 北京(Peking)(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3611 大埔(Dab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第一颗以台湾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2240 蔡(Tsai)(蔡章献)(发现者哈佛天文台)
第一颗以中国太空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神舟(Shenzhou)(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
以上内容参考环球网-浩瀚星空又添一颗中国星:“张弥曼星”!
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逝世,曾以他姓名命名小行星,他为何值得所有人缅怀?
很多人把注意力都关注到明星的丑闻、明星的去世上面,但我认为一个国家国民最为关心的人物应该是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比如像最近去世的中国天文学的泰斗王绶绾先生。他是中国射电天文的开创者,曾任北京天文台台长。
王绶绾先生192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3岁考入马尾海军学校学习,先是学习航海,后又改学造船。1943年重庆毕业后,他又赴英国学习造船。1950年,他转向了自己一心喜爱的天文事业,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他毅然放弃了外国优越的研究条件,回到祖国,先后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和北京天文台台长。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他一直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他还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绶绾1953年回国之后,便负责国家迫切需要的大地测量与绘图工作,在授时方面贡献卓著。他的第2个贡献卓著的领域便是射电天文学。射电天文学是二战以后天文学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1958年借中苏在海南岛联合观测日环食之际,中国向苏联提出了借用其小型射电望远镜来发展自己射电天文学的建议,王绶绾先生临危受命,当时我国在这一片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他专门在北京打造了一个以各地天文学骨干为核心组建的射电天文学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为我国天文学领域实测、理论、测量等方面的综合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这个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的第一批射电天文学家,才使我国的天文学在射电领域能够领先世界。在王绶绾先生的领导之下,我国天文学家很快便成功研发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可以对太阳厘米波进行监测。1966年以来,王绶绾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发了5项米波射电干涉仪等重要的天替观测设备。王绶绾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是研发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这是一台既具备大口径又具备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解决了困扰天文学上百年的难题。该望远镜可以在大片天区中观测到几千个光谱,使观测效率提高了几千倍,并且造价低廉,只有2,000万美元,远低于美国的10亿美元的同等设备。
湖北武汉高三学生发现小行星并拥有命名权,这有什么意义?
湖北武汉高三学生发现小行星并拥有命名权,这么做的意义就是可以鼓励他,让他在这个领域上继续发光。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非常的有创造力,而且他们的能力也都是非常的强的,之前我们认为高三学生可能就是小孩子,但后来我发现他们其中有非常多有能力的人存在。网络上报道了一个湖北武汉的高三学生发现了一枚小行星,而且他本人对于这么小行星还是拥有命名权的,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感觉到非常的震惊,也感叹少年强则国强。
当这个学生拥有这个小行星的命名权的时候,是我们国家为了鼓励这些人成为天文爱好者,而且这一个高三同学发现这枚小行星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优秀环境,所以当这件事情在网络上火爆的时候,不仅仅是增添了很多学生对于天文方面的爱好,同时也应该告诉一些学校尽可能的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资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这一个同学的时候,发现他现在已经是学校的天文馆的一个成员,而且他一直都非常的热爱天文学,所以当给了这个孩子小行星的命名权的时候,对他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会让他继续在这个领域去努力争取做到更好。这个孩子是七岁开始接触到天文学的,并且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爱好,并且两次被选拔进入了国家队,这就足以证明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天分。
当给发现者命名权的时候,这其实也是对于这些小星星的发现者的一个鼓励以及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同样这样的行为也会促进我们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天文爱好者,督促他们在这领域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