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者,精也。是什么意思?
心在液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 汗为心之液 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源,均为水谷精气化生,故曰“汗血同源”。 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为血之液,由阳加于阴,气化而成,故称“汗 为心之液”。 血主脉中,汗主脉外。失血过多,见汗成危,汗出过多,脉微心悸。心气 不足,常见自汗;心阴不足,常见盗汗;亡阳危候,大汗淋漓。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宁不慎乎? 故临床见自汗之证,当补心气,盗汗之证,长固心阴,血虚之候心被称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象”思维理念,或与阴阳八卦、五行方位等有关。
心在五行属火,方位属南,为阳,人君之位。《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心为君主之官”,或盖源于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王冰次注云:“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
《易·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为火,为日。”王冰之义如此也。
离,即离上离下、离卦。离卦由二个单卦的离组成,离表太阳、光明,两个光明重叠在一起,表示双重光明。万物得重明化成天下万物。《易·离》:“《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日(太阳)出来后,因万物皆能相见,又位在南方属火为阳,故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又《礼记·郊特性》:“君之南向,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是故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逆顺之理……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是故阳常居实位而行于盛,阴常居空位而行于末。”
根据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推演,阴阳学说认为,火为阳,水为阴,南方气候炎热属火为阳,为天德之道,主仁爱生长而善,为君位;北方气候寒冷属水为阴,为天刑之道,主阴戾收杀而恶,为臣位。
而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心主血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之营养,皆赖其血液之供应,说明心脏在诸脏腑经脉中居首要地位,故云“君主之官”则非心莫属。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
《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
扩展资料
1、心主血脉心具有使血液化生、推动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并调节控制的作用。如《素问·瘘论》所说“心主身之血脉”之意,即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
2、心藏神又称心主神志,或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由心所支配调控。而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也可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心合脉,是中医脉诊的理论根据之一。
4、开窍于舌“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人们习惯上称为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
5、心在志为善中医学说认为,外界信息可引起人的情志变化,而情志变化又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6、心在液为汗中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人在精神紧张或受惊时易出汗,而精神紧张或受惊等属于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故因精神情志因素而引起的出汗与心有关,故称“汗为心之液”,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7、心为阳脏,主阳气心居上焦胸中,属阳脏而主阳气。当心的阳气旺盛时,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唐容川《血证论》亦说:“心为火脏,烛俑万物。”
8、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按照中医五行学说,心在五行属火,火为夏季之主气,故心与夏气相互通应,这也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
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病情能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古人通过大致的解剖,形容心脏形态象下垂的莲花,古人观察描绘心的形态与现代医学心脏是同一器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的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中属火,位于胸中,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在中医学中,认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血液的循环和进行精神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故古人用社会现象解释医学时,用君、臣、将、相来模拟其功能,称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精神疾患以及舌尖碎痔糜烂等症,大多从心论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
心脏主管一个人的血脉,即心血管系统,对一个人的神志起主导作用。其情绪外现是喜,即开心。你所出的汗由心管,心不好则易出虚汗。在你身体内统合所有脉络,是大主管。心好,则面容华色,即红光满面。舌头是心脏的外现,心好则舌头灵活。心好,则神气不散。中医中阴阳指的是什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请问,“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指什么?各有什么作用?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1、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作用: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2、六腑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作用:“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摄入,通过食道进入胃,通过胃成熟,下至小肠,通过小肠清除分泌物浑浊,其清者(精微、津液)被脾脏吸收,转移到肺部,并传遍全身,以满足需要。
脏腑经络的生活活动;其浊者(糟粕)下至大肠,经大肠传播,形成大便。在体外,废液被肾脏气化形成尿液,渗入膀胱并排出体外。
3、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
作用: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扩展资料:
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骨髓是由肾精变质而成的。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是后天生活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来源。如果把五种谷物的精液混合成药膏,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骨髓可以产生血液,血液也可以产生骨髓。因此,骨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是相互生成的,所以骨髓和五脏都是相关的,其中肾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奇恒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