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片制作架构是什么样的?
先说结论:专题片:呈现一个事实;纪录片:解构一个事实。专题片与纪录片的边界问题是国内学术届和业届一直争论的一个话题,既然争论,那么显然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能参考。一、纪录片边界问题纪录片的边界问题即如何定义纪录片的问题,这个问题先发生在西方,但却呈现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西方的纪录片边界问题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与虚构类艺术如电影等这些类型的区别,而由于中国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电视台的创台架构等,导致中国的纪录片与非虚构艺术泾渭分明,却常常引起与专题片的混淆。二、纪录片的时代背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拍摄于1911年的《武汉战争》,由上海的一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朱连魁拍摄,记录了义如何做出一部好的人物专题片?
人物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一部好的人物专题片具有传播先进思想、宣传典型事迹、塑造社会模范等良好的社会效益。人物专题片的制作离不开方方面面,注重全方位把控才容易制作出好的人物专题片。
人物专题片往往选取社会上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应对象。目前一些人物专题片播出后反响平平,不能吸引观众,这样的片子不是没有主题思想,就是主题不突出,没有深度,像个好人好事的表扬,自然不能引起社会的反响。丰满生动的专题片,要善于捕捉细节,来展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策划选材
构思人物专题片,应该选取新闻人物或具有新闻点的人物作为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深度挖掘,找出与众不同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多观察,从身边细节去感受,拒绝人云亦云,要找到人物自身有独特点,寻找新闻由头去策划选题。对人物思想的表达,体现的方式,要从人物大量文字资料准确找出着手点,达到体现重点的目的。
获取鲜活丰富的典型人物选题,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社会实际,在观察中捕捉机会。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点,选题对整部片子有决定性作用,策划好选题就为成功打下一半良好的基础。
围绕主线去选取素材,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先进性。面对众多素材,要深入思考,反复比较,去粗取精。找准人物身上的“新闻点”和“闪光点”,比如郑州菲力克影视公司制作的《中国银行李倩形象片》,虽然很普通,但是主题很鲜明,在平凡中传递正能量。
细节把控
采取偷拍、抓拍、正反拍的形式,这样才没有造作的痕迹,素材也变得自然朴实。拍摄过程中不应忽视每一个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之处,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塑造,一切从实际出发,注意逻辑把控。通过合理的艺术渲染,增添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把握每一个细节,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刻画,采用先进的拍摄手法,通过合理的剪辑处理,融入一些配乐和特效,从而制作出高品质的人物专题片。
注意人物生活中带来的自然声音,如脚步声,鸟鸣,汽车鸣笛,这种配音可以使专题片更加可信,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注重人物细节描写,可以掺杂同期声纪实手法,靠细节取胜。除了注意选题、布局、细节之外,也要考虑片子自始至终的表现形式。
解说词
配音员要遵从从常规创作规律又不能拘泥于一般理论,注意对语调语速的把握,感情是片子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变化的声调要与画面相配合更能增加人物专题片感染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解说词的朗诵也要符合片子,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
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人物专题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比如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画面与解说词相辅相成,画面与音乐互为烘托感染人物。要注意对音乐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渲染气氛,从而进行主题的升华。
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就是对整部片子的再创作,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遵循人们视觉变化的基础上,注重镜头景别的切换,增加人物场景的视觉渲染。在动态画面的连接上,采用动静结合来展现事情发展,或者以回忆、穿插、先因后果的方式综合体现人物事迹,注意影片结构的组合,良好把握专题片的播放节奏,合理利用松紧快慢等节奏对事件进行动态烘托点缀。
一部好的人物专题片,对于必要场景描述、时间说明、人物对白等所需的文字资料要注重体现内涵,提取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元素进行烘托,更为圆满真切的表现人物,进而升华主题,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