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台帖的歌词
作者:337调查站2023-01-21 07:23:16
唐李白上阳台帖的法书作品内容
内容: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译文:王屋山有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物象千姿百态,不是有了老练娴熟、清新豪建的笔法就能刻画描述穷尽的。十八日,上阳台书,李白。
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
扩展资料:
《上阳台帖》鉴赏
《上阳台帖》写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整幅作品就像李白的诗歌一样,是跳跃的、非常态的,但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迈,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相似。
“山高”两字,犹如空中坠石,体现出一种险疾之势。“非有老笔”四字中的“非”字写得扁而放纵,“有”字则写得小而含蓄,“老”字突然沉笔挥洒,放胆伸毫,将上述诸字轻轻托了起来。
再如“情”字和“台”字,看似结构并不平稳,似有摇摇欲坠之状,然而,正是在看似颠簸之中营造出的稳健才有韵味。“情”字重心略有倾斜,最后一点又恰到好处地把险势拉了回来,真是令人叫绝。“台”字的一横同样也起到了这种于险疾中求平整的作。
同时,《上阳台帖》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内容说,令人朗朗上口:“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一派苍茫大气,此书法作品的意境也非常契合这一点,实乃不可多得之佳品,和盛唐的草书风格也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阳台帖
李白的诗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可真是什么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简介资料 本名:李白 别称:李太白 字号: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碎叶城/绵州 出生时间:公元701年 去世时间:公元762年 主要作品:《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等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 、 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 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人物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在今人的心目中,李白是一位光耀千秋的大诗人,但是在诗人生活的唐代,其诗名肯定没有今天这样大,但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道士。李白不但写有大量崇道诗,还受过道箓,是一个真正的道门之士。 “十八日上阳台”作为纪日纪事落款,明显少了纪年纪月,为此曾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最近,随中国社科院的专家组到王屋山考察道文化遗存,再读司马承祯的有关碑文,在 《大唐王屋山中岩台贞一生先庙碣》中,发现司马承祯 “蜕形”于 “岁乙亥夏六月十八日”,方知六月十八日是司马承祯羽化之日。可见,李白此行主要是为祭奠司马承祯而来,尽管此时距司马承祯卒年已过了九年。关于李白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