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些有气势的音乐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勃兰登堡协奏曲 、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 亨德尔:皇家烟火音乐、弥塞亚、水上音乐、D大调第五号大协奏曲、G小调第六号大协奏曲、C大调大协奏曲“亚历山大的盛宴”、快乐的铁匠 帕哈贝尔:卡农 海顿:创世纪(咏叹调与合唱)、104部交响曲(如45“告别”、82“熊”、83“母鸡”、94“惊愕”、101“钟”、104“伦敦”)、奏鸣曲(我也不记得多少部了)、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悠扬变奏,今被引用为德国国歌)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其中《春》第一乐章最有名、还有《冬》的经典冬雨演绎等等) 莫扎特:第20、21、23、27钢琴协奏曲(20、21的第二乐章优美……唯美)《动物狂想曲》为什么不是第二个《马男波杰克》?
我觉得《动物狂想曲》不是第二个《马男波杰克》的原因是这部动漫比较有深意。今年的日本动画电影《动物狂想曲》已经成为许多动漫中的秋季黑马作品。它在日本和中国的播放量和讨论量都很高。将动物拟人化这一不冷不热的主题再次被提及。
动物狂想曲中的主要人物列表。动物是人格化的,但它们仍然保留一些自然习惯。 与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动画创作相比,动物拟人作品的丰富性、家养动物拟人作品都是以儿童为导向的作品。虽然今年有一部《巨兵长城传》火了,但它的创作理念仍然是一部低龄化的作品,但是广大群众发现了不同的“亮点”。 至于这个话题,其实不仅仅是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动画创作者思维不同的问题,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马男波杰克》的主角波杰克,在片中是个中年过气明星。如果我们回到《马男波杰克》或是《咱们裸熊》,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中拟人化的动物只是动物的外表。不管是在行为、性格还是心理上,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人。这样做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把动物拟人化,可以避免不小心踏入种族歧视的雷区,因为这些动物拟人化之后就没有具体的种族和肤色,也不会让人产生任何联想,这给动画创作者很大的自由,可以更加专注于作品的创作。
这种创作形式形成的原因也是国内观众普遍认为动画其实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也进一步给国产动画题材创新造成了困境。然而,这次大受欢迎的日本动画电影《动物狂想曲》,加上2017年的《兽娘动物园》,表明国内粉丝仍然喜欢这种主题,动物的拟人化需要一个打破规则的玩家。所以我觉得《动物狂想曲》不是第二个《马男波杰克》的原因是这部动漫比较有深意。
动物狂想曲第二季来了,第一季的凶手要揭晓了吗?
《动物狂想曲》是2019年一部很不错的日漫,在B站拿下9.7分,6000多万播放量,而在豆瓣也有9.1高分。如今漫画已经完结,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个好消息,就是第二季将在2021年1月上映。对于刚刷完漫画的粉丝而言,能够紧接着看到动画版还是很“鸡冻”!
第二季会有新声优木村昂加入,不太熟悉?那《哆啦A梦》里的胖虎,大家可熟悉吧?第三代的胖虎就是由木村昂配音的,浑厚的声线很有辨识度。但在这番他配的角色是谁,这里留一个悬念,到时会不会直接在《动物狂想曲》被认出来?就看各位看官的弹幕速度了。
《动物狂想曲》在去年刚上映的时候就被拿出来说是日版的《疯狂动物城》,可两者的故事和风格完全是不一样的。《动物狂想曲》的世界真的太“疯狂”,这是一个虚伪、虚假、看不透的残酷世界。表面是一片和平相处,实际上却是弱肉强食,杀戮和捕猎的手段经常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狂想曲的世界里,是用一种接近畸形的社会形态来维护世界表面的和平。
第一季刚开播的时候,一段羊驼被杀的剧情直接圈住网友的感官。开局就是一段高潮,紧张的气氛还有暗黑的色调,都营造出一种令人无法放松的情绪,这种渲染效果无疑是能让观众想要往下看剧情的。不过这番同样具有悬疑推理的元素,毕竟这是一个在暗中进行杀戮的世界,想要知道背后的主谋,需要在复杂的关系里找寻线索。
因此在第一季就留下一个悬念,就是这些杀戮背后到底谁才是凶手,没有看过漫画的朋友自然会想要一探究竟。同时这番另一个扣人心弦的亮点就是,把动物拟人化,会涉及到情感问题。第一季主角是大灰狼,却偏偏喜欢上自己在猎守的兔子。但没有明确解释男主喜欢兔子到底是因为欲望,还是动真情。
所以《动物狂想曲》也会涉及到人性的问题。把动物拟人化,将它们当作人类来看待的话,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是不是在利益面前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伤害?现在第二季定档,那么这一回是否会揭开幕后凶手以及继续发展男主感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