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夜戏 翻译
崇祯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经由镇江到兖州去。这天下午三四点左右,我抵达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从囊中倾泻出来似的,倒映于水中,江上波涛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气弥漫,好像把天幕都喷染成了白色,我非常惊喜。
船经过金山寺时都已经二鼓天了,路过龙王堂,进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静的。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我喊小仆人把唱戏的戏服道具拿过来,在大殿中大张旗鼓地点上明亮的灯火,演唱韩蕲王金山以及长江大战等多个剧目的戏。
锣鼓声喧嚣嘈杂,整个金山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个老和尚用手背揩拭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定晴望过来,想看看我们是哪里的人,因何事情于何时到了这里,可是都不敢发问。剧目唱完后,天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们都跑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人、是神怪、还是鬼魂。
扩展资料
一、原文
《金山夜戏》出自明末 张岱《陶庵梦忆》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二、整体赏析
张岱是一位负奇才的杂家,他在戏曲方面造诣尤深,同时,他又是一位戏曲作家,可惜其戏曲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张岱写戏,不过是偶然为之,所谓“游戏词场”,但他酷爱戏曲艺术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则《金山夜戏》足以说明他的戏瘾之大。他出门要带上戏班子,羁旅途中,风尘仆仆,且又在深更半夜,这位宗子先生竟然突发奇想,在金山寺大殿前唱起戏来,弄得僧人睡梦中惊起,茫茫然不知何故何为。细细想来,其中缘故自可寻得,张岱急呼小仆命串戏绝非全无端由。
三、名家点评
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林邦均:文章描写了八月十六的长江月夜景色:江天因“月光倒囊入水”,由江涛吞吐露气,而“噀天为白”;林间因“林下漏月光”,而“疏疏如残雪”,两景各具特色,刻画传神。叙写漏夜演戏,既有“盛张灯火”,“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正因为老僧对演戏系“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所以才有戏罢曲终,尚不知“是人、是怪、是鬼”的结尾,表达的是山僧不知是梦,是真,还是戏的心态,极富情趣。
四、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早年过着富裕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才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诣高,体裁广,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间口语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王虐庵先生传翻译
王谑庵先生传 山阴王谑庵先生(2),名思任,字季重。年十三,即从漏衡岳先生馆于槜李黄葵阳宫庶家(3)。先生落笔灵异,葵阳公喜而斧藻之(4),学业日进。万历甲午(5)以弱冠举于乡(6);乙未成进士(7)。房书出(8),一时纸贵洛阳(9)。士林学究(10),以至村塾顽童,无不口通先生之文。及幼小题,直与钱鹤滩、汤海若争坐位焉(11)。 先生作县令(12),意轻五斗(13),儿视督邮(14),偃蹇宦途(15),三仕三黜(16)。自二十一释褐(17),七十二考终(18),通籍五十年(19)。三为县令,一为司李(20),一为教授,两为臬幕(21),三为主政(22),一为备兵使者;直至监国(23),始简宫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毛笔书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