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是日本电影的一位伟大导演,他是一位关注日本真实生活的人,关注社会新闻的导演,1988年,在东京西巢鸭的一个房子里,人们发现了一具腐烂的儿童尸体和三个浑身脏兮兮已饿了很多天的儿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称为“西巢鸭弃婴事件”,是枝裕和看了这个新闻后拍出了《无人知晓》。
在报告文学中看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多起婴儿错抱事件,是枝裕和拍出了《如父如子》。
看到一则报道小偷家族的社会新闻后,是枝裕和又拍出了今年戛纳金棕榈作品《小偷家族》。
他曾经说过: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这部刚刚在戛纳电影节拿下金棕榈大奖的电影,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抢票大战。在二十分钟内,票被疯抢而空。他是在亚洲导演中为数不多创作率高而且每部都质量极高的电影导演。很多导演在拍过几个号电影后就销声匿迹,不再出现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电影,但是是枝裕和能在质量与数量上双双保证,这很让我钦佩。
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电影中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与反思不是社会派导演编剧们那种激进地批判,是一种近乎感同身受的悲悯。《小偷家族》这部电影就完全体现出了对社会底层人的关注,希望他能更加做出好的作品。
怎么评价电影《小偷家族》?
朋友圈里《小偷家族》的影评非常多,起初多停留在——是枝裕和关注弱势群体和温暖上,后来就有一些评论,说这片子——既不温情,也不善良,甚至更多是丑陋——老人有老人的坏,女人有女人的坏,男人有男人的坏。
总之是日本匮乏现实的写照——是枝裕和的故事也确实来自真实的日本社会——为了养老金隐报死亡,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照顾。
这两件事在中国也不少见,我家乡里谎报老人死亡的故事满大街都是,至于小孩因父母的疏忽而死亡——这样的社会新闻更是满朋友圈都是。
太阳底下无新事。
是枝裕和的厉害在于,他一以贯之的用极大的冷静,似乎完全放弃了情绪的介入,白描了这样一个拼凑的家庭。
在电影风格上,我们看到了侯孝贤,杨德昌的影子,当然也包括贾樟柯。
在文学传承上,似乎看到了《伊豆舞女》
回到《小偷家族》,拼凑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他们确实是弱者,但用另一个词语形容他们更为合适:
边缘人群
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过着主流社会语境中的自甘堕落的生活。
他们其实是:杀人者,偷盗者,诈骗者,以及准小姐。
但在这个主流价值取向已经沉沦的小群体中,却真实存在着最真诚的温情,有着父慈子孝,有着老幼有序。
他们了解彼此的行为——这些行为在主流认知上是错误的。
他们也忽视了彼此行为的不端,接纳了彼此——边缘人群用主流人群也欣赏的方式——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如果没有小姑娘的到来,没有杂货铺老人的关照,小男孩可能一直不会主动被抓,那么,这个美丽的泡沫也就不会被戳破。
所以主流人群的好是要付出代价的,走向好的过程是痛苦的。
从不好到好,大抵就要这样——像物理学定律一样,永远不可能省功。
边缘人群可以暂时回避代价和痛苦,可以如履薄冰的构建一个泡沫,但这个泡沫一戳就破。
片子结尾,泡沫破裂,主流人群穿着西装套裙出现,是枝裕和给这些人打上了柔和和光芒——这或许就是鲁迅所说的,让坟前有了花环,给人以希望——但西装套裙的彬彬有礼,其实是一种礼貌的疏离感和距离感——我俯视你,我定义你,我不会理解你。
好的与不好的,界限分明。
边缘与主流,二元对立。
但有一点,两者是共通的,就是都要活下去。
活下去,边缘可以给自己带上假面,主流的假面从未摘掉。
怎么评价小偷家族?
关于这个问题,打算分为两个部分来讲,首先是小说《小偷家族》,其次是同名电影《小偷家族》。
小说《小偷家族》:
这本书是是枝裕和的一本短篇小说,非常短,只有六章。就像他的名字那样,讲的是一家人,以偷为生的一家人。父亲阿治、母亲信代、信代的妹妹亚纪、儿子祥太、奶奶初枝组成了这个家。这一家人生活在东京角落的一间老屋里面,平日的生活靠着奶奶微薄的养老金以及附近所有能够顺手牵羊的商店维系着。后来有里闯进了他们的生活,一个年仅五岁的有着茶色头发的可爱女孩,新鲜的血液闯进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彼此产生了羁绊。
这一个完整的家庭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根本没有血缘关系,奶奶不是奶奶,祥太是被偷来的,亚纪还有另一个身份,这个角落的小屋,埋着死亡的秘密,除了这些被说出口的,还有更多没有被说出来的,一家人彼此之间的照顾,在这个畸形的家庭里,产生了比血缘更加亲密的感情。
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封面上写着:“萍水相逢的凡人之间,也可以有真挚深沉的羁绊,这羁绊,是我们活下去的全部理由。”这大概就是小说真正想表达和询问的东西吧。
电影《小偷家族》:
电影《小偷家族》是原作是枝裕和执导,中川雅也、安藤樱等人联合出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18年正式上映,一举夺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电影在口碑上获得了极大成功,故事梗概就不赘述了。
对于这部电影,是枝裕和说:“我近十年来思考过的问题,都拍进这部电影里面了。”足以可见这部影片深厚的社会性。这部影片既没有歌颂多么正义洁白的社会,也没有讽刺挖苦灰暗的角落,更多的是黑白的交界地带,这也正是情感的复杂之处。没有所谓的最好和最坏,每个人的有可取和不可取处,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更加的鲜活立体。
有里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原生家庭对她来说是痛苦的,带给她的只有浑身的青紫和沉默的性格,在祥太家里,大家看到她的伤,都心疼她,爱护她。电影里面,奶奶初枝决定自己出钱带着一家人去海边游玩,五个人手拉着手面向大海的时候,初枝轻轻的说了一句:“谢谢你们。”这句话在原著中是没有的,是在拍电影的时候,饰演初枝的演员加上的,她说因为演到此处,觉得一定要有一个地方能够宣泄这份感情,于是有了这么一句看似很轻,实际上很重的谢谢。
它不仅是一部家庭片,更加是导演是枝裕和对于这个社会的崩坏之处的责问和检讨,在这个畸形的,超出社会道德范畴的角落,我们却也能够看到最真挚的爱和善意,他们什么都没有,可是他们有爱,这就足够了。
怎样评价《小偷家族》这部电影?
初看电影的名字,以为是反映现实的生活题材,小偷的生活,或者说是艰难的,苦难的生活,看过之后,也算是没想偏。
影片全长一小时五十六分,可以说是有一个小时二十分钟波澜不惊,平平无奇,没什么趣味,以一种暗色的镜头一直拍摄着底层生活的艰苦,没有光亮,一直在夜晚行进,白天各自工作,似乎值得称赞的就只有细节,生活的细节,吃饭的细节,交谈的细节,他们一点也不像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或者说家是不是应该是这样的呢?家的样子是什么样子?
“生下孩子难道就是母亲了吗?” “不生下孩子是没办法做母亲的。”这是信代在接受审讯的时候和警官的对话,也是对我催泪的开始。从这里一直到结束,就是一边告诉我那个“偷来的家”就是很幸福,但是没有人会相信,警官认为孩子是诱拐来的,逝去的老人也有他杀的可能,必须有人承担罪责,是谁没关系。祥太隔着车窗喊了他一声“爸爸“,尤里玩耍时唱着在小偷家的童谣,那个什么只会偷东西的父亲,犹豫挣扎一直在想孩子称呼的信代妈妈。
剧情的走向无疑是冷酷的,明明可以看到爱一直存在,爱也永远在,但爱无法抚平一切,爱也会被拆散。明明都是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人,却知道、明白如何去爱,去珍视爱。
开车要驾照,从教要教师资格证,治病救人也得有证件,但是生而为父母却不需要任何考核,不能选择的家庭是我们一生的来处,家要教会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但是,如果家诠释不了爱呢?问题没有答案,也没办法有合适的答案。
能够爱或者被爱本身已经是奢侈品了,不能永远拥有的话,就带着遇到过的爱,好好生活下去吧,那是灰暗的人生可以一直明亮的光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