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调查站

瓦尔特后来又演过哪些个电影或者电视剧集

作者:337调查站2022-07-29 16:30:33

瓦尔特扮演者病逝,他曾还主过什么电影

他最有名的两部电影,一个会《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个是《桥》,这两部电影都引进中国了,当时影响很大。后边《桥》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啊朋友再见》,虽然原来是意大利游击队的歌曲,但在这部南斯拉夫电影中也很亮眼,也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并传唱的。

瓦尔特·施伦堡的相关影视

电影《凯蒂夫人》
凯蒂夫人是德国豪华夜总会的老板娘,手下姑娘都很异国情调,这与元首的人种论似乎冲突。纳粹某个机关训练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纯种日耳曼姑娘,强令凯蒂夫人带领,其真实目的却是窃听高级官员们的私密情报,主持军官在拿捏了大量高层人物的把柄之后,权力欲望空前膨胀,并在试图征服女主角玛格丽塔的时候,暴露了他的阴谋。于是玛格丽塔与凯蒂夫人一道,实行了反窃听计划,这些奇女子认为,把权力阴谋带入妓院,简直比背叛上帝还可耻,于是,她们勇敢善良,共同惩处了恶棍,维持了普适道德和性道德。
电影《温莎行动计划》
1940年的柏林,纳粹剑拔弩张,侵略欧洲几国,而反纳粹战士正在纳粹的心脏里展开积极斗争。柏林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纳粹情报官员舒伦堡经常去麦克斯夜总会,因为他爱上了年轻歌手汉纳。汉纳是美国姑娘,她来柏林是来看望舅舅——夜总会老板麦克斯的。麦克斯是个正在从事地下活动的反纳粹自由战士。他对汉纳与舒伦堡交往深为不安。
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该片描写了1945年春,潜伏在德国帝国保安局六处20年之久的苏联侦察员施季里茨突然接到总部指示,要他设法查清党卫军高级军官与美英单独媾和的情况,并查清与西方谈判的神秘人物是谁。在联络电台遭破坏、报务员被炸身亡、无法与上级再次联系的情况下,施季里茨冒着被敌人怀疑、监视的危险,经过17天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终于得到德国党卫军参谋长沃尔夫与美英司令部代表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使苏联政府及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就在他即将凯旋与分别20年的妻子团聚时,上级却希望他继续潜伏……
电影《希特勒完蛋了》
本片恶搞了经典谍战剧《春天的17个瞬间》和其他的间谍类影视,比如007等。片中的主角舒伦堡替代了《春17》里的施季里茨,成为一名打入纳粹保安局内部的间谍,颠覆了众多纳粹名人的形象,笑点不断,许多经典搞笑片段似乎都源于《春17》冷笑话系列,比如舒伦堡通过哨岗检查时,递给宪兵一张苏联特工工作证。
其他影视
苏联电影《盾与剑》
文洛电视台《文洛事件70周年纪念节目》
波兰电视台《卡纳里斯的没落》
《纳粹两大间谍头目》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故事,主演是铁托朋友,导演饿死在城里,还有什么?

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国的甲A联赛里存在着一大“帮派”:前南帮。

当然这是开玩笑,因为那几年里在咱们国家见到的前南斯拉夫球员和教练简直太多了,连国家队主教练都是。

这么多前南教练的涌入,一方面是因为人家足球水平确实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人有一种先天的亲切感,甚至于在国际比赛当中不自觉就会为前南球队加油助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曾经同属于一个阵营,但这也不能完全解释得通,毕竟咱们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国家的亲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们和前南地区文化交流比较多的原因吧。

扯远了,本文要说的就是我国几代人、无数人都看过的前南斯拉夫经典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一、意外的惊喜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部分职工已经在干校劳动三年了,他们经常被告知:忘了电影吧,以后种地就是你们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来了意外惊喜,上级指示要重拍《南征北战》,很多人热泪盈眶回到了电影厂。没想到,由于各种原因,新电影还要推迟一段时间开拍。这么多人也不能回去种地,也没有事情干,总不能光呆着吃闲饭吧。

上级送来了一部外国电影,你们没事是吧,来,把这部电影给配上音。

演员们坐在久违的放映室里看样片,当电影的片头音乐一响起,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一方面因为这是阔别三年的场景,另一方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音乐太带感了,太让人激动了。

鲁非为男一号瓦尔特配音,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大决战》里的顾祝同。

葛存壮为假瓦尔特配音,毕竟他擅长反派角色。

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译制导演凌子风坚持让主要演正面人物的于蓝为片中的女特务肖特配音,于蓝欣然接受了这个角色,并为肖特设计了一种略带沙哑的嗓音。

差不多应该是男二号的吉斯,他的配音则是雷明,也就是《西游记》里的乌鸡国国王。

二、瓦尔特的原型

在电影中,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负责人瓦尔特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困扰着德国人,虽然观众可能会猜到瓦尔特是谁,但谜底还是在影片最后才揭晓,瓦尔特也就成了一位神秘的游击英雄。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带有神秘色彩的游击英雄是否真的存在,这不会是抗德神剧吧。

实际上,瓦尔特确实有原型,他的真实名字叫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生于1919年,二战爆发前他在一家银行工作并被调去萨拉热窝分行。

1941年,22岁的弗拉基米尔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他在萨拉热窝神出鬼没,为了保护自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代号,没错,就是瓦尔特。

由于出色的表现,瓦尔特在游击队的职务一直在上升,到1944年他已经成为了萨拉热窝游击队总指挥。

德国战败前,他们开始对萨拉热窝进行洗劫和破坏,瓦尔特率领游击队员四处打击敌人取得了多次胜利。1945年4月5日,瓦尔特到一家工厂巡查保卫情况时遭到德军小分队袭击,一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瓦尔特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

4月6日早上,瓦尔特受伤过重不幸牺牲,享年只有25岁。又过了几个小时,萨拉热窝正式解放!保卫萨拉热窝的英雄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为了纪念他,当地人民为他树立了雕像,同时在1972年拍摄了这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命运迥异的演员和导演

饰演瓦尔特的是前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他出生于1933年,小时候家境不好当过放羊娃,长大以后到城市里找工作屡屡碰壁,干过很多职业但时间都不长。

这位有些像阿甘的巴塔后来决定去学表演,无奈他实在没有表演天赋,在两家表演学校里成绩都倒数,甚至于被学校劝退。但巴塔还是愿意当演员,他努力四年终于从中等演员学校毕业后又去报考了大学表演专业,最终他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时间才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演员,其过程不可谓不励志。

天道酬勤,找到表演感觉的巴塔一发不可收,他在几十年演艺生涯里拍了三百多部电影和三百多部电视剧,堪称劳模典范,以至于他的女儿从小都管他叫巴塔叔叔,因为实在是没在家里呆过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巴塔实际并不像瓦尔特那样神色严峻,他在电影里习惯饰演瓦尔特那样的人物,比如《桥》里的老虎。而在电视剧里,他反而经常演喜剧,在喜剧方面他似乎更有天赋,只是我国观众看到的比较少而已。

通过一系列类似《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样的电影,巴塔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尤其是在中国。而在他的家乡,他的身份也非常特殊,因为他是前南领导人铁托唯一一位当演员的朋友。

铁托非常喜欢巴塔,而巴塔在电影里也经常饰演铁托的战友,两人之间有很多话题。巴塔坦承,铁托找他更多地是想听到外界的真实声音,对此巴塔从来没有什么隐瞒。

由于这层关系,巴塔一边当演员也一边开始从政,直至2002年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虽然竞选失败,但巴塔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2016年巴塔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一位比较出彩的角色是吉斯,这位照相师的饰演者也是一位前南功勋演员留比沙·萨马季奇。

萨马季奇曾笑称,他年轻时朋友们就说他长了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其微笑的表情被叫做中国式微笑。

作为演员,萨马季奇虽然没有巴塔那么知名,但他却拿过比巴塔更高的奖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有意思的是,萨马季奇和巴塔是一对老搭档,他们有一部喜剧《临时工》也曾被引入我国,在那部被称为“南斯拉夫寅次郎”的电视剧中,萨马季奇是主演,而巴塔是配角,两人充分展示了他们搞笑的另一面。2017年,萨马季奇去世,享年81岁。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组里聚集着多个民族和多种信仰的演员,比如巴塔是塞尔维亚族,萨马季奇是马其顿人,而导演则是一位出生在萨拉热窝的穆斯林,他的名字叫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

这位前南著名导演出生于1926年,拍摄了一系列知名电影,除了该片之外,还有《桥》、《夜袭机场》、《游击飞行中队》等,和巴塔以及萨马季奇合作次数很多。

悲哀的现实是,这位著名导演拍摄了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但他自己却在1992年惨烈的内战“萨拉热窝围城战”中遭遇不幸,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中,克尔瓦瓦茨被饿死在他的故乡萨拉热窝这座英雄城市里。

四、《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花絮

很多人在看该片时印象最深的除了主演之外,可能还有一位配角,就是那位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

该片中有两场比较震撼的戏,一场是谢德在德军的枪口下走向女儿的遗体,这场戏里最出彩的当然是谢德。

另一场戏则是谢德牺牲,他为了保护瓦尔特主动赶赴陷阱被德军杀害。

而谢德和奸细对暗号的那几句话也成了该片的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句台词也成了北影厂配音演员们互相打招呼时的“暗号”。

谢德以不多的戏份却留给了观众很深刻的印象,其实根源在编剧,这个角色也是有原型的,而且确实是一位钟表匠,只不过他并不是游击队员。这是编剧的小秘密,他非常喜欢这位钟表匠,所以将谢德写成了一位有勇有谋让人尊敬的老游击队员。

五、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据说,这部电影在我国的观看总人次能达到上百亿之多,从七十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代人都看过不止一次这部电影,而且也都非常喜欢,为什么一部前南电影会有如此魅力呢?

笔者认为,抛开经典的音乐、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之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两种情怀是最能打动人的。

一种是英雄主义情怀,当然是指瓦尔特,他就像前苏联的夏伯阳和我国的李向阳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另一种则是家国情怀,在该片中集中体现在了谢德和瓦尔特两人身上。谢德对女儿的感情让人动容,这是人性的光辉。

而电影中冯·迪特里施最后的那句话则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精神进行了升华: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瓦·齐霍耶诺维奇主演的电影都有哪些?

瓦·齐霍耶诺维奇也叫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1933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KORACICA,科班出身的电影演员,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演员工作,1955年,他在故事片《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中扮演一个角色,从而一举成名。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中国观众熟悉他是因为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瓦尔特”,在《桥》中演”老虎”。 从最初经历来看,“巴塔”的人生并不具备辉煌的先天条件。他1933年出生于塞尔维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还放过羊。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此前甚至从未出过村子的“巴塔”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即便如此,“巴塔”对学院

经典老电影 南斯拉夫战争片 满载着多少童年回忆

南斯拉夫的经典电影除了耳熟能详的《瓦尔特包围萨拉热窝》、《桥》、《苏捷什卡战役》等影片外,其实还有不少好作品。多年前我看过的那斯拉夫战争影片还有: 1、《开往克拉列沃列车》,是《瓦》剧中的吉斯主演的,风趣机智还很风流,最后英勇牺牲。 2、《游击飞行中队》,有吉斯的精彩表演,把飞机打游击演绎的非常出彩。 3、《67天》(又名乌日策共和国),背景是贝尔格莱德陷落以后乌日策民众抗敌的故事。 4、《缩小包围圈》,是《瓦》剧中的苏里主演的,基调很沉闷,不像其他战争片那么火爆。 5、《游击队员》,里面有表现德国军官人性与凶残并存的情节,“瓦尔特”是主要演员。 6、《巴尔干特快》,电视剧《黑名单上的人》里“